太极拳教学之杨式太极如何做到棉里裹铁 怎样认识太极拳的“双重”( 三 )


关于“双重”的解释还有其它的说法 。 比如双手虚实不分、用力相同就是“双重”、 双手攻击方向相同就是“双重”等等 。 这些说法无一经得起推敲, 都是无法成立的 。 因为双手分虚实不等于用力不同 。 许多拳式如果两手用力相差悬殊, 往往会会造成站立平衡也会受到破坏 。 而任何拳术, “虎扑”这一类双手向同一个方向攻击都是主要的攻击形式;这些拳式与“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 所以, 这些“双重”的解释也都是错误的 。
(二)“双重”究竟是指什么
王宗岳拳论所说的“双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王宗岳拳论》中的“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 ”与《杨氏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中的“双重为病, 干于填实, 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 自尔腾虚, 与重不易也 。 ”已经将“双重”的基本特性说明了 。 那就是:
①“则滞”, 如果“双重”避免了, 那就能够“则随” 。 就是说:避免“双重”是太极拳“沾粘连随”的重要前提或重要部分 。 发生了“双重”, “沾粘连随”就被严重妨碍了 。
②“数年纯功不能运化” 。 所谓“运化”就是灵活变化的运用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发生了“双重”, 专门化了许多年所练的功夫就不能很好地应用 。
③“率皆自为人制” 。 所谓“自为人制”就是自己被别人牵制、控制、攻击等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发生了“双重”, 自己就往往容易被打败 。
④“干于填实”, 如果“双重”避免了, 那就能够“自尔腾虚” 。 显然这“填实”是形容提起移动迟滞, 也就是“则滞”;“自尔腾虚”是指自由灵活轻松地提起移动 。
将这四点连贯起来探索, 这“双重”显然指的就是一种迟重呆滞的步法, 具体地说两只脚任何一脚当需要迅速提起向某一方向移动却不能随即任意提起移动, 那就是“双重” 。 这种情况在武术中是很常见的 。 比如当弓步形成瞬间又需要前弓的一脚再向前进一步实施攻击, 然而前弓的一脚却一时提不起来, 只能由后脚往前迈这样两脚交替前进, 这样, 有效的攻击机会就错过了;又比如当弓步形成瞬间需要前弓的一脚速即提起避开敌人的横踢等攻击, 然而前弓的一脚却一时提不起来, 于是就被踢中而倒地了 。 又比如当右虚步瞬间又需要立即向左移动身体, 以避开敌人的攻击, 然而左脚却一时提不起来移动, 只能右脚后退, 于是身躯就被敌人攻击中了 。 又比如当右虚步瞬间需要立即左脚提一下以避开敌人的横踢等攻击, 然而左脚却一时提不起来, 于是就被踢中而倒地了等等 。 武术应用中其实任何步型都需要任何一脚都随时可以提起向任何一个方向移动, 但是很多人做不到, 比如弓步形成瞬间, 前弓脚提不起来, 后脚又只能向前移动, 这样, 当不需要后脚向前移动, 而是需要前弓脚向其它方向移动时或后脚向旁移动时, 两只脚就会都象都被灌满了铅一样也无法完成, 这样的情况显然就是“双重” 。 这样, 步法之外的招法等功夫专门用很多年的时间锻炼得再纯熟, 在这种“双重”情况下肯定是都用不上了, 不仅如此, 这种“双重”情况下, 自己是肯定很容易挨打的 。
将两脚都不能灵活提起移动的迟重呆滞称为“双重”, 其实并非仅仅是古太极拳, 形意拳也是如此称谓的 。 孙禄堂先生大约在1917年后得到郝为真先生的太极拳传授, 但孙禄堂先生1919年出版的《太极拳学》一书中还没有李亦畲先生赠于郝为真先生拳谱抄本中的王宗岳拳论等内容, 直到1923年出版的《拳意述真》一书中虽然专门有“述郝为桢先生言”与“述陈秀峰先生言”两节, 也没有王宗岳等古代太极拳谱的内容, 很可能此时孙禄堂先生还没有接触到这些古太极拳谱 。 然而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有与王宗岳拳论中称谓相同的“双重”的具体论述 。 该书在第四章“形意拳”中的“述郭云深先生言”中写道:“形意拳, 起点三体式, 两足要单重, 不可双重 。 单重者, 非一足着地, 一足悬起, 不过前足可虚可实, 着重在于后足耳 。 ”“三体式单重者, 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 。 双重三体式者, 形式沉重、力气极大, 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分、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 。 ”从这段话中可知:①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双重”是指形意拳“三体式”步型的一种步法 。 ②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的“单重”不是指单脚着地, 也是指形意拳“三体式”步型的一种步法 。 ③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的“单重”与太极拳所说的“偏沉”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 ④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的“双重”与太极拳所谓的“双重”也是相同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