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汗看练习太极拳的层次 太极放松真谛( 四 )


胯部的放松在太极拳练习中同样很重要 , 因为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 , 髋关节松不开 , 腰腿的动作就不能灵活协调 , 初学者体会胯松的问题 , 只要是上面有提顶之意 , 下面有尾间垂直下坠 , 臀部内收 , 好像要坐板凳而未坐之时的感觉就可以了 , 一般人觉得胯难松 , 是因为受平常感觉的错误影响 。
脚下松 , 脚趾松开后 , 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 , 有的人叫“虚地” , 有的人称“脚心吻地” , 都有说法 , 但最好的感觉就是自然放松 , 最初还是讲平稳均匀的分布 。 也就是身体感觉在地面上均匀的分布 , 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 。 到了一定阶段可以有微微上吸之意 , 即涌泉穴微微上提 。 这也就是所谓的“脚心空” 。
松开 , 在抓大的结构方面 , 重点是肩、肘、腕、胯、膝 , 脚的节节松开 , 但不是节节贯穿 , 节节贯穿的程度已到内劲练习的阶段 , 到那时要能够一气贯通 。 但节节松开是基础 , 松不开 , 内气就无法通过 。 比如说迈步时 , 很多初学者脚勾起来 , 就是因为踝关节没松开 , 大关节松开的要领找不准 。
我们讲大关节松开要注意处处对拉拔长 , 实际上也是阴阳问题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太极拳从外形上的初级阶段就体现了阴阳相济 。 手心手背 , 可以理解为阴面阳面 , 上身下身 , 虚腿实腿 , 都是阴阳的问题 。 到稍后的阶段讲“意” , 意上也要分阴阳 。 我们看到很多教太极的老师 , 拳论背得很熟 , 但老师自己做不出来 。 松开 , 再往深层次 , 则有骨头 , 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 。

横向松散练气圈

松散(第四声) , 主要讲横向上的放松问题 。 前面讲的松开 , 主要是纵向上的松 , 但练太极拳 , 还要练习横轴的散 , 即向水平面方向松开(图3) 。 为什么肩、腰、胯三个部位难松?因为普通人的经验是对横面的散很难理解 。 一讲松 , 普通人比较容易理解 , 但也容易犯一个毛病 , 就是人的意往下松 , 劲就往下来 , 散不开 。 而横向的散 , 因受身体条件的经验限制 , 很多部位散不开 , 致使肩膀难松开 , 内气无法从胯部以下散出去 , 也不能通达小腿 , 形成练半截拳 。
讲松散 , 气圈的练习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 杨氏太极的肩圈、腰圈、胯圈这三道气圈的练习 , 在初步阶段实际上主要是讲肩、腰、胯的横向松散 。 也就是将人体几个大关节能够做到横向松开 。 不过 , 小的关节部位同样有纵向、横向松开、松散的要求 。 比如 , 掌上有没有横向的散7也一样有 。 太极拳讲的是一横一竖打天下 , 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纵向的松与横向的散 。 “手脚齐进横竖找 , 掌中乱环落不空” , 这里说的就是所谓产生“掌上十字”的问题(图4) 。 再举一个较为易理解的例子 , 弓步推掌时 , 掌上既有前后的拉 , 也有左右的开 , 这样掌上的经络才能松开 。 采用不同的掌形也有不同的松散法 。 比如说内含掌、抓气球、抓排球 , 都是一个意向 。 能松开 , 能松散 , 练拳就会舒服很多 。 因为内气与外形动作相互通融 , 形成内气促使外形动作引领的一种动力 , 便可以产生周身上下通行无阻的感觉 。 到高深阶段 , 凡是向外都叫散 , 向内都叫聚 , 那又是不同的练法 。


不论还是技击 , 练习都要冒汗 。
但随着层次不同 , 出汗的效果不一样 , 出汗的部位、多少、味道都不一样 。
第一层次:锻炼气力的阶段 , 汗出在身体的大部位 , 主要是颈部、胸部、胳膊、腿 , 还有一些病灶部位 , 比如说颈椎不适 , 则颈部汗多 , 手腕不适 , 则手腕汗多 。 这一阶段主要是犟劲、断劲、蹩劲 。 如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 , 则汗液有骚臭味道甚至有火药的味道;如果肾脏不好 , 则汗液发粘;如果身上有痰饮等实证 , 则汗液粘滞 。 体虚则练完之后大汗不止 , 要持续出汗半个小时以上 。 肾虚的则腿上汗粘滞 , 抬不动步 。 等等 。 注意:身体不健康的人是无法跨越这一阶段的 。 即使是太极高手 , 如果身体不适 , 该冒的汗还是要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