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王擅长的踢技 古传泰拳—手搏术溯源( 二 )


还有一位广为传颂的拳师, 这位拳师后来被泰拳师们奉为泰拳宗祖, 他就是乃克侬东 。 1767年, 缅军攻破暹罗的阿瑜耶城, 乃克侬东不幸被俘 。 七年的囚禁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斗志, 1774年, 在一次盛会中, 乃克侬东在缅王面前与缅拳高手对搏, 连胜九人, 感动了缅王, 因而获释归国 。 泰国拳师以他为荣耀而奉其为宗祖, 他在缅京扬威之日则被定为泰国拳师节, 以示纪念 。
关于拳手双手缠麻的历史, 法国人卢比尔曾做过研究, 并在其所著《暹罗王国》中有所记述:“大成王朝节日盛会中, 节目多姿多彩, 有角力家与用肘腿格斗之勇士演出 。 拳术比赛进行时, 彼辈以三四匝麻绳捆护手掌, 代替吉蔑人在同式样之角斗中所用之铜环 。 ”
为什么暹罗手搏术缠麻的习俗源自吉蔑人呢?要弄清这一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两国的渊源 。
东南亚最先兴起的国家是扶南(今柬埔寨) 。 公元一世纪末, 扶南被南印度人统治, 七世纪时, 扶南被真腊占领, 九世纪初称为吴哥 。 吴哥王朝最强盛时, 疆域包括今泰国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 北方已与云南大理接壤, 东抵湄公河三角洲, 其主要民族——吉蔑族秉承印度文化与宗教, 泰族人亦深受印度文化影响 。 吴哥王朝兴建了很多著名的婆罗门教寺庙, 如吴哥窟和吴哥通(建有巴扬寺) 。
根据吴哥窟浮雕遗迹推断, 当时已有拳赛, 吴哥窟浮雕用健舞形式表现了徒手格斗 。
同宗同源, 只是各自的演变历程不同, 由此, 我们就不难解释暹罗手搏术缠麻的习俗源自吉蔑人了 。

三、着拳套的“手搏术”——泰拳
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手搏术”也受到了冲击, 时代的发展要求拳赛也要走向文明, 规则的制定更要以安全为原则 。 自1928年起, 手搏比赛时, 拳手的护具由缠麻改为了较为安全的拳套 。
20世纪40年代, 暹罗改国号为泰国, 暹罗的手搏术也逐渐被称为泰拳 。 如今, 泰拳已成为兼具西方搏击特色、以东方格斗为主的现代搏击术, 并以凌厉、凶狠而名闻世界 。
在现代泰拳史上, 有两位华裔拳师名垂青史, 一位是陈基(1886~1954年), 一位是金城·他威实(1890~1961年) 。
陈基侨居泰南, 自幼习中国, 后拜师学练泰拳 。 在一次擂台赛中, 陈基使出师门名技扫堂腿, 但被对手躲过, 并被对手用肘撞伤头部, 血流如注 。 不待陈基反抗, 对手又使出了毒招——箍颈膝撞, 使陈基难以脱身 。 危急之际, 陈基亦施阴招——手指突向敌目力插, 对手一目即盲, 当即示降, 从此陈基名播泰南, 闻之皆惧 。 1935年, 陈基创立拳社, 传授泰拳, 其弟子中有很多成为了名师, 陈基也因此成为20世纪50年代叱咤泰国拳坛的名师之一 。
金城·他威实, 名震泰国拳坛六十余年, 其所传实用招法更被泰国拳师尊为典范 。
现代的泰拳比赛, 已不太注重技巧, 全凭强打硬攻而取胜, 传统拳艺习者甚少, 传之者更少, 已濒于失传, 令人遗憾 。


泰拳出腿讲究劲力, 集全身力量于一点, 全力踢出, 由于泰拳踢击多为弧形发力, 符合力学原理, 故威力极大 。 日本人曾测试过泰拳踢击的力量, 一般泰拳手出腿的力量均为重拳的五倍, 出腿最重者, 一腿可达500公斤, 极为骇人 。 截拳道中的侧踢迅疾无比, 与泰拳的横扫腿相比, 速度更快, 但威力却略逊一筹, 泰拳横扫腿之凌厉可见一斑 。
泰拳腿法的另一可怕之处是攻击的连续性, 若一击不中, 后续攻击接二连三, 对手如躲闪不及, 就算勉强格挡, 也会感到肌肉疼痛, 体力不支, 而精神上的打击更令对手感到恐惧 。 泰拳比赛中, 常可见败者浑身红肿, 如同被火烧伤, 重伤者甚至丧命, 绝非耸人听闻 。 所以, 泰国人以“火”来形容泰拳的狠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