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骧老师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金庸论太极( 三 )


“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 这就是形容太极拳之轻灵, 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 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据 。 “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 这是推手极烂熟后的境界 。 推手的作用重要部份, 在锻炼触觉术语谓之听劲, 就是利用于指罗纹, 探听对方的动作的意向和劲路, 而我处处意在敌先, 使对方来不及防备 。 “神以知来, 智以藏” 。 神就是利用手上的神经, 探知对方的来势, 再凭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 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 我独知人的境界 。
单重则随, 双重则滞", 这两句是练习推手最重要的, 最应注意的, 必须时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 若不认识这个理论, 根本谈不上会太极拳 。 所以太极拳论上说过, “无便有缺陷处, 无便有凹凸处”, 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圆, 不圆就双重了, 圆轮着地哪有两个重点, 若有两个便行动不了 。 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 两手同进打出是双重, 一脚一手是单重 。 这是极端错误的解释, 我们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太极拳是轴心运动, 找到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 处处单重找不着重心, 则触途成滞, 处处双重岂但两手两脚, 就是一个指头也免不了双重“精练已极, 极小一圆皆有轴心” 。 由轴心发出来的圆, 便无缺陷处, 无凹凸处, 哪得有双重 。
“粘即走, 走即粘” 。 太极是画圆的中心点, 向外半弧为阳, 向内半弧为阴, 阳的作用为粘为攻, 阴的作用为走为守, 粘又是走的必备, 走又是粘的必备, 所以下面紧接着说阴不离阳, 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 所谓阴阳粘走, 刚柔粘连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的代名词, 攻里有守, 守里有攻, 所以谓之相济, 认识这个便等于懂劲, 在懂劲的基础上做功夫, 才能做到愈练愈精 。
“本是舍己从人, 多误舍近求远” 。 太极推手在随机运化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 这就谓之舍己从人, 也就是说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才可以随人粘走, 毫无障碍, 但是有许多人误认舍己四字, 以为是从对方研究来势早安排一个如你来如何应的心思, 这就是舍近求远了 。
《行功心解》说:“发劲须沉着松静, 专注一方 。 ”发劲须在推手时专功练习, 才能沉着松静, 又必须在沉着松静的两个条件下发出去的才是内劲, 不是拙力, 专注一方四字看去似简单, 实际这里面包含时间、地位、方向三个要素, 有一个不适合便不是沉着松静的内劲, 也发不干脆 。 因此必须在推手时一方准备接受发劲, 不走不化, 一方专心按规律发出去, 练习既熟, 方能一触即发, 发无不中 。
《打手歌》说:“ 掤捋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 掤捋挤按是曲中求直的四个动作, 这四个动作包含了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九个动作, 说掤捋挤按须认真, 就等于说十三势须认真 。 《十三势歌》第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 就是要势势认真, 能主宰于腰, 上下自然相随, 能相随, 即能消灭对方的攻势, 因此说人难进 。 《十三势歌》第二句“命意源头在腰隙”, 也就是这个意思 。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随对方来势引向空处, 引到和我的出击条件相合时, 便速行出击 。 这引字有两种意义, 一是因势利导使其落空, 一是故露破绽, 引他冒进 。 “虚笼诈诱, 只为一转 。 ”所谓虚笼诈诱就是引进落空, 这转字就是出击 。 此中前辈说, 推手只在不丢不顶中讨生活, 不丢是不脱离对方的手, 不顶是不抵抗对方的手, 这中间包含沾连粘随四种动作 。 粘连是属于不丢的, 粘随是属于不顶的, 就是说对方进我用沾连, 对方退我用粘随 。 这《打手歌》虽是初步人门极简单的法则, 但不经口传面授纵绘图上说千言万语也属无益, 所以《十三势歌》有“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 。 什么叫法自修呢 ?就是要依据上势的法则自修, 若不依据法则自修也是徒劳“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 练而不规成艺之病 。 ”可见练习必须重视这个法则 。 以上谨就社会上最流行、为一般爱好太极拳者所熟知的理论加以解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