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功效产生的机理( 四 )


之所以说调心是练太极拳的灵魂, 是因为调心的主要实质内容就是“求静”, 全身各个部位, 各个关节都要“放松”, 达到“无形无象, 全体透空, 应物自然” 。
三、调息是练太极拳达到上乘功法的精华
在《内功四经》中对调息是这样论述的:“气调而匀, 劲松而紧, 缓缓行之, 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 一出一人, 先提后下, 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 气之归宿, 吸人呼出, 勿使有声 。 下收谷道, 上提玉楼, 或坐或立, 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 渐至底收 。 升有升路, 肋骨齐举, 降有降所, 气吞俞口 。 ”
恩师吴本萍先生对这段经典论述是这样解释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时, 调息气如抽丝, 鼻吸鼻呼 。 劲者, 必先松用紧 。 唯其松之极, 故能紧之至也 。 故以松用紧, 非以紧使松也 。 次八句者:此调气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 下者, 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优者真气深藏于内, 意想真气渐收渐小, 坠于丹田 。 再六句者:谷道者, 后阴也 。 自喉而人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人心、入肝、入肾也 。 气虽入丹田, 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深至底之势方妙 。
最后四句者:此言真气升降之路也, 升时两肋骨缝而升, 开张, 向上举之, 自然得窍 。 降时自背脊俞口而入, 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 下数第七节便是) 。 ”
关于调息的论述, 确实很难说清何为达到上乘功法最高境界的功法, 一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对修炼上乘功法这样论述:“以力声血, 以血化精, 以精化气, 以气归神, 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 直有生死之险矣 。 学者可于力上求, 无轻向气上觅, 一入歧路, 戕生堪虞 。 古人之不轻传人, 匪吝也 。 不忍以爱人之术而杀人耳 。 无明师真诀, 不可盲从冒险 。 学问之邃, 予尚浅陋, 未能窥其深, 不敢赞一词也 。 ”
练太极拳在调身、调心、调息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功夫达到四至六层功夫这期间, 只是腹式呼吸, 自然呼吸即可 。 但必须明其原理, 人生下来后就有一呼一吸之呼吸法, 即后天维持生命之呼吸 。 我们练功行气, 就要改变其后天呼吸法, 逐步回归胎息, 即先天呼吸法 。 可以按其练功阶段和层次逐渐推进, 决不可强求, 要顺其自然 。 从自然的后天呼吸, 逐渐深化到腹式呼吸、丹田呼吸, 最后回归到胎息先天之呼吸 。
(1)腹式呼吸: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 以意导气, 以腹部肌肉群舒张和收缩的呼吸法, 我们在练拳时或两人推手时, 由于活动量增大而感到气上浮, 呼吸急促, 有的拳师说:“你把气压下去 。 ”实际是没有掌握好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
(2)丹田呼吸:在腹式呼吸法的基础上, 深化到丹田呼吸, 即以鼻呼吸, 以意领气, 使气沉丹田的呼吸方法 。
(3)胎息呼吸:是在丹田呼吸法的基础上又深化到先天之呼吸, 即胎息的方法 。 胎息要以意导气, “吸气绵绵呼气微微, 虚极静笃, 神凝气结, 心俞定而息愈微” 。 这就是达到修炼内功心法的高层功夫 。
要讲“调息”, 必须要明白人体之脉络,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 人身脉络主要有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 。 最主要的是督脉和任脉 。 督脉在身后为阳, 统帅全身阳经;任脉在身前为阴, 统帅全身阴经 。 按呼吸循环来看是由百会、玄关、冲脉、任脉、带脉、会阴穴往上返尾闾关、肾关、夹脊关、督脉、玉枕关、百会穴 。
拳经云: 紧缩谷道内中提, 尾闾一起绉节骨 。 玉枕难过目视鼎, 来到丹田存消息 。 悉心搭通鹊桥路, 十二时中降下池 。 锁住心猿拴意马, 要立丹田海底基 。 一时快乐无穷尽, 返本还元心自知 。 久练自成金刚体, 百病皆除如童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