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使劲儿,要有“渗”的意思! 太极拳的速度变化-何轶群( 五 )


汪永泉是我师爷 , 曾有机缘向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父子三人学习太极拳多年 。 他和我讲这些往事的时候 , 提的最多的话就是“要学那个核儿” 。 那时我年轻气盛 , 并没有完全领悟 , 走了很多弯路 。 这些年我不断总结、回顾前辈们的教诲 , 才体会到所谓的“核儿” , 其实就是 “一接点中求” 。
太极拳谱里有段歌诀 , 描述了太极拳技击的身形手法:
手如刀锯身如猴 , 辗转跳跃不停留 ,
千着变化中心在 , 全在一接点中求 。
我师爷说 , 杨少侯一辈子与人过手 , 从来都是左手背在身后 , 右手伸出两个手指一点 , 对方就飞出了圈外 , 多伸出一个手指就算输 。 而我师爷汪永泉与人接手 , 两手轻轻一抹 , 对方就飞出一两丈外;我父亲朱怀元大拇指在四指上一撮、两手一递 , 能把对方腾空贴到客厅墙上;这些我亲耳所听、亲眼所见的神奇功夫 , 都是“一接点中求”的最好的诠释 。
“手如刀锯身如猴 , 辗转跳跃不停留” , 说的是身形 。
年轻人往往容易忽略这个“如”字 。 手如刀锯 , 是比喻我方手如待敌之刃 , 听清敌方出劲意图 , 敌方蛮拙之力必迎刃而解;如果理解为拿手去砍人锯人 , 则是乱动妄动 , 必为敌所破 。 身如猴 , 辗转跳跃不停留 , 是比喻我方身形灵活 , 不僵滞、不扎桩 , 实腿能走 , 虚腿能抬 , 时刻听清敌方劲力 , 敌方必为我方牵制 , 如顽童遭戏;如果理解为像猴一样上窜下跳 , 则是自寻烦恼 , 累己伤己 。
“千着变化中心在” , 说的是心法 。
千着变化中心在 , 很多人理解成“重心在” , 以为是要保持重心 , 大家知道重心越低越稳定 , 所以一些人的拳架越打越低 , 几乎贴地而走 , 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 中心在 , 就是心不散乱 , 管它对方千招万变 , 我方的意图明确 , 由心而出 。 心不散乱 , 神就不会散乱;神不散乱 , 形就不会散乱;形自然和谐 , 劲力就通达所至 。 打个比方 , 就像用筷子夹菜一样 , 我们要夹什么菜 , 意图明确 , 我们根据经验在瞬间判断出菜的分量和软硬 , 手法配合意图 , 筷子夹菜的动作自然和谐 , 一气呵成 。 如果夹菜时聊天说话分心走神 , 筷子要么停在半空 , 要么在盘子里翻江倒海 , 不知所终 。
“全在一接点中求” , 说的是手法 。
接手是一瞬间的事情 , 两人过招 , 一接手 , 就应该能分出胜负 。 所谓接手就是接点 , 接对方的中心点 。 如果说中心点是对方劲源 , 那劲端就是对方肢体的末梢;接劲端是为了点劲源 , 点劲源是为了走劲端 , 二者互为依托 。
点 , 又分实点和虚点 。 实点 , 顾名思义就是实手相接时 , 点问对方的劲力 , 再作判断和反应 。 虚点 , 又称空点或神点 , 是一方功夫达到相当境界的时候 , 还未与对方接手 , 就用意或神点住对方 , 一旦得机得势 , 直接出手指出劲的方向 , 或甩手不要 , 对方身体失中 , 必然跃出或扑跌 。
当然 , 实点也好 , 虚点也好 , 指的是内劲的方向 , 并没有某种固定的姿势动作 。 杨少侯能用二指点人发人 , 用二指接拳 , 并不是因为他练过铁砂掌、二指禅什么的 , 而是用二指点问对方的劲力 , 听清之后迅速一断 , 这时对方已经失中飘忽 , 再指出自己内劲本来要去的方向 , 来者“如球碰壁还” , 所谓点断发 。 我们说的断弹、断冷 , 也是指的这种点断劲 。 只不过 , 这一切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 , 大家看到的现象就是来人被杨少侯用二指发出 , 以为有神 , 于是将太极功夫神秘化 , 复杂化;殊不知这是杨少侯经过多年潜心修炼而成 , 大家懂得了太极拳的一些道理 , 经过训练体悟 , 同样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