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怎么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精神分裂症怎么办,精神分裂症用药( 八 )


②药物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照理说,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应该比较少 。 但利培酮的锥体外系副反应与所用剂量大小有关,一般说,达到4mg/d这个最低治疗剂量时,就有可能出现轻重不等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当然程度比氟哌啶醇轻得多 。 与之相比,奥氮平和奎硫平的锥体外系副反应明显较少 。 少数病例在服用奥氮平后会出现轻度静坐不能,而少见明显的帕金森综合征 。
经典抗精神病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可能较大 。 据国内多所精神病院调查,住院患者的TD患病率在9%以上 。 北京有报道称,停药2周后出现TD的竟有30%~50% 。 如果增大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就可以或多或少掩盖TD的表现,所以各医院调查的患病率可以相差很大 。 就临床报道看来,氯氮平所引起的TD极为罕见,只是个别的1、2例而已 。 临床上至今未见奥氮平引起TD的报道,但利培酮引起TD的报道已有不少 。 奎硫平和齐拉西酮的应用例数尚少,有待总结 。
为什么有些新的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和氯氮平)的疗效较好而锥体外系副反应较少?以前总以为是由于药物既作用于D2受体,又作用于5-HT2受体,也就是所谓的双受体平衡学说 。 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同样是作用于这两种受体的利培酮就有锥体外系副反应 。 Seeman等通过PET研究发现,药物(如利培酮或奥氮平)对5-HT2受体的占有率都在95%以上,而对D2受体的占有率却明显有所差别 。 这说明不论疗效也好,锥体外系副反应也好,与5-HT2并没有什么明显关系 。 他们通过实验,提出所谓“快解离”理论,认为奥氮平和氯氮平等第3代抗精神病药,与D2受体的结合快,解离也快 。 在氟哌啶醇与D2受体结合解离1次的时间里,奥氮平或氯氮平可以结合离解100次以上 。 这就使得内源性的多巴胺有机会发挥它的正常生理作用,因而药物的锥体外系副反应就明显较少 。
③药物与催乳素升高的关系:在抗精神病药中,能使催乳素升高的,首推利培酮,其次是舒必利,第三是氟哌啶醇 。 有研究报道了用药后的催乳素血浓度值:利培酮为45~80ng/ml,氟哌啶醇为17ng/ml,而奥氮平只有1~4ng/ml,相差甚远[这里没有列入舒必利的数据(因美国未批准应用舒必利),其实它的作用在利培酮与氟哌啶醇之间] 。 应用利培酮或舒必利的病例,往往会出现月经不调,甚至闭经 。 闭经日久的话,可致子宫内膜萎缩,以至绝育 。 此外,催乳素持久升高,还会引起性冷淡、阳痿、乳房肥大、泌乳和骨质疏松 。 因为催乳素持久升高,会导致雌激素降低,由此继发情绪抑郁和心血管疾病等可能 。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不良反应 。
④药物与肥胖的关系:早在应用氯丙嗪的年代,就已经注意到抗精神病药会导致体重增加,甚至肥胖 。 其实,不仅是抗精神病药,其他精神药物大多都会使体重增加 。 表16显示这些药物增加体重的可能,分为0~4共5个等级 。 Allison等作了一项研究,比较了应用各种抗精神病药10周后的体重增加情况 。
研究发现,体质指数(BMI)较低(也就是说原先较瘦,体重不够标准)的,在服药后体重增加较多,原先较胖的,就增加较少 。 还有,到服药第39周后,体重往往趋于稳定,不再增加 。 药物剂量的大小与体重增加程度无关,与血糖水平也没有直接关系 。 有研究发现,在服用奥氮平的同时,并用西咪替丁每天600mg,可以明显减少体重增加,而又不增加额外的不良反应 。 或许这是两者在H1受体处相互拮抗的结果 。
⑤药物与糖尿病的关系:在一般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5%~7.8%,而且正在日渐增多 。 很早以前就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常人高2~4倍 。 这究竟是疾病本身的关系,还是抗精神病药使然,很难确定;看来以后者可能较大 。 在所有各种抗精神病药中,以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而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则以氯氮平的影响较多,其他品种则不相上下 。 总之,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但也不该就此因噎废食,完全可以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的同时,适当地处理好糖尿病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