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古代传信的方式有哪些,古代书信的方式( 三 )


2.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 , 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 , 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 , 双鲤迢迢一纸书 。 ”古时候 , 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 , 到了唐代 , 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 , 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 , 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 因捎带书信时 , 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 , 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 显然 , 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 , 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 书信和“鱼”的关系 , 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 秦汉时期 , 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 , 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 , 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 , 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 ,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 中有尺素书 。 长跪读素书 , 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 , 下言加餐饭 。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 , 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 , 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 , 没有现在的信封 , 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 , 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 , 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 , 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 , 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 , 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 , 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 , 成了“封泥” , 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
3.青鸟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 , 青鸟共有三只 , 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 , 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 , 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 , 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 据说 , 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 , 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 , 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 在以后的神话中 , 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 , 丁香空结雨中愁” , 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 , 更报长相思” , 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 , 青鸟殷勤为探看”  ,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 , 青鸟几时过” , 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
还有那些可以是古代传信的方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 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

乘马传递曰驿 , 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 , 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 , 驿使手举简牍文书 , 驿马四足腾空 , 速度飞快 。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 , 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

秦汉时期 , 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 。 特别是汉代 , 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 , 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 。 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 , 注明时间 , 以明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