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一高中生写的论文 , 很深刻 , 正如作者所言:“觉路遥者在途中 , 知屋漏者在宇下” 。 看了这篇论文你会知道 , 应试到底意味着什么 。
题目《中国的诺贝尔奖在这里吗》(中学毕业论文)
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对温总理陈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 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 。 ”他还说 , “现在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 老师教到什么程度 , 学生就学到什么程度 , 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 。 ”可见钱老先生着重审视了我国的高等教育 。 当我们迫切地渴求“杰出人才”时 , 人们在各方面找原因 , 众说纷纭 , 却很少有人看一看学校里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 反思一下这样的学习能否成就杰出人才 。
有时听到学生感叹:“以前我很喜欢自然科学 , 牛顿简直是我心中无人能比的偶像 , 但自从学了牛顿定律以后 , 就对他产生了恨意 。 ”这句话说得有点夸张和滑稽 , 但更多的是学生的忧郁和困惑 。 有人说 , 思考是人生最大乐趣 , 可这种被动的学习没能使学生感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
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 , 能引起他的思考 , 少年爱因斯坦思索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 最终给出了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 丁肇中中学时对牛顿第二定律思考了许多天 , 试着领会其中的美妙 。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刻苦地“学习”?那是很自然的一种本性 , 是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 这种“热情”是创新的原动力 , 是搞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 。 多数科学成就 , 就是兴趣吸引着人们去发现的 。 有成功者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 ”王小波作品中且写到“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 。 ”我们一向强调的“创新能力”也是以兴趣为基础的 , 对一方面没有兴趣 , 没有那乐于其中的热爱 , 不可能在这方面有创造性的发现 。
对于我们学生 , 我们或许没有如此浓郁的兴趣 , 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 老师说 ,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放弃 , 因为我们时间有限 。 我们每天都要背英语、读课文 , 一连学习几门功课 , 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 每一分钟都要按套路做事 , 每一道题都要按套路思考 , 否则 , 你就要落伍 。 高考竞争如此紧张 , 哪有时间思考那些非考试范围之内的问题?
落地的苹果给了牛顿激情和灵感 , 这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呢?倘若学生有机会看到了苹果落地 , 他们的思绪一旦碰到 “F=am”之类的东西 , 就会立马转移思考 , 因为他们对那些知识已经没有了原始的兴趣和热情 , 甚至想到它们时就产生负重感 。 看看这种“思维逃避”现象是怎样造成的 。 学生们为了达到所谓的“熟练程度” , 每天都要一遍遍 一本本地做习题 , 恐怕他们看教材的时间远远不如做练习题的时间多 。 就连第一次思考 , 也是在老师的“牵引”下理解的 。 然后是一遍遍被动无味地做题 , 甚至每天挣扎在永远做不完的题海当中 , 哪有时间体会其中的“美妙与和谐”?牛顿定律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用来解题的一个等式 , 知识变得麻木、僵硬 , 甚至成为累赘 。 “F=am”已经勾不起学生对它激情的思考 , 失去了那起初的激情和兴趣 , 就难以用敏锐的思维对知识深刻地思考 。 在“忙碌又紧张”的学习过程中 , 学生们的脑中怎能容下丁肇中连续几天对“F=am”的思考?天才与常人在这里拉开了差距 。 即使是那些理科状元 , “F=am”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什么呢?
推荐阅读
- 学习知识|y开头的姓氏有哪些,开头的英文姓氏
- 娱乐知识|诗狂是谁,二十个诗人的称号
- 娱乐知识|李青是谁,李青简历
- 娱乐知识|魔方是谁发明的,魔方发明者简介
- 必背 娱乐知识|春晓作者是谁,小学古诗300首
- 娱乐知识|掩日是谁,掩日为什么打不过卫庄
- 娱乐知识|缠中说禅是谁,缠中说禅真实身份
- 娱乐知识|哈林是谁,哈林是庾澄庆吗
- 历史地理知识|欢乐颂里的大桥是哪里
- 历史地理知识|颧骨长斑是哪里不通畅,颧骨两侧有斑是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