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的文本解读( 六 )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 吃透教材结构的人, 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 。 否则, 任何的生搬硬套, 不论动机如何良好, 只能导致两种结果, 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 ”
第三是与学生对话, 感受学生的感受 。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
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 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 。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 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 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 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
(二)走进课文, 整体感知, 找准阅读切入点 。 深入文本, 找准阅读切入点,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义;精心设计问题, 由问题统领全篇,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 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 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
选好切入点, 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 。 切入点找准了, 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
选取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从题眼切入 。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 。
教师在教学时, 就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 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 。 如《母爱》《比金钱更重要》等 。
二是从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人物表现切入 。 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里, 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
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或人物表现切入, 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 深入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 如《勇敢的少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
三是从中心句切入 。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 提纲挈领;总结归纳, 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 。
把握住各段的中心, 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 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 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 。
如《神奇的鸟岛》、《海底世界》等 。 四是从文章的线索切入 。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 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 它像链条一样, 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 。
抓住了文章的线索, 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 教学就不会走弯路 。 五是从疑难点切入 。
在静心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所质疑, 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 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 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 。 六是从兴趣点切入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最大的动力, 趁兴而学, 往往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 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 。 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必须注意:一是切入点要小, 视野要大 。
切入点越小, 学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确, 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 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 二是要透辟深刻, 切点中肯 。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 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 有一定的深度,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最近点 。 否则就会切而不入, 事倍功半, 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 弄巧成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