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哪里有毒,河豚怎么处理才没毒


河豚哪里有毒?要怎么处理? 河豚有毒部位有卵巢, 肝脏, 血液, 胃肠, 皮肤, 精巢, 具体如下:
1、卵巢:河豚的卵巢为含毒量最大、最强的部分 。
2、肝脏:肝脏为河豚的剧毒部分 。
3、血液:河豚的血液有毒, 特别是两块所谓脊血块即脾脏含有剧毒 。
4、胃肠:河豚的胃肠也有毒, 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脏小得多 。
5、皮肤:河豚的皮肤含毒量因种类而异, 通常甚微或无毒 。
6、精巢:河豚的精巢是微毒或无毒 。
扩展资料:
古代中国人对于河鲀毒性理解深刻 。 晋人左思《三都赋·吴都赋》便有“王鲔鯸鲐”之句, 其注曰:“鯸鲐鱼状, 如蝌蚪, 大者尺余, 腹下白, 背上青黑, 有黄纹, 性有毒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嗜河鲀鱼, 有遇毒者, 往往杀人, 可为深戒 。 ”
《太平广记》亦云:“鯸鲐鱼文斑如虎, 俗云煮之不熟, 食者必死 。 ”《嘉靖江阴县志》在“鱼之属”中提到:“河鲀, ……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 。 ”《丹徒县志》称:“子与眼人知去之 。 血藏脂内, 脂至肥美, 有西施乳之称, 食者必不肯弃 。 苟治不法, 则危矣 。 ”
清代名医王士雄称:“其肝、子与血尤毒 。 或云去此三物, 洗之极净, 食之无害 。 ”
中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鲀鱼有剧毒, 不得流入市场 。 捕获的有毒鱼类, 如河鲀鱼应拣出装箱, 专门固定存放”, 所以, 河鲀鱼还是不吃为好 。 仅有少数人是拼死吃河鲀, 但多数人是因不认识河鲀鱼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
参考资料来源:

河豚什么地方有毒 种类不同, 有的是血液;内脏;有的是肉有毒.人们需要的是勇气, 和不断的尝试 。
河豚是“鱼中之王”,是天卜第一美味,但它又有毒.暗藏着看不见的风险 。 这是一对矛盾,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关键还是要看河豚烹饪的技艺如何 。 长期以来,人心在河豚烹饪的技法上,做过许多积极的探索,应当说,这种探索是成功的,已经摸索山了一条较科学的河豚烹饪技法 。 今天,我们能够这么放心大胆食河豚这天下第一美味 。
中国历来有烹食河豚的习惯 。 在古代,很多人都敢吃吖毒的河豚,但物产丰饶并形成区域特色的恐怕只有江南地区 。 从武昌顺长江东下,越向东则食风越浓 。 江南食用河豚的风习起始于宋代 。 《赤城志》卷?六说此鱼:冬月为上味 。 腹有舢,白如酥,名西施乳 。 ”《倦游杂录》记载:“每至暮春,柳花坠,此鱼大肥,江淮人以为时珍,更相赠遗(wei) 。 〃其烧法为:“脔(1uan)其肉,杂茼蒿荻芽,瀹而为羹 。 ”“或不认熟,亦能害人,岁有被毒而死者 。 ”这说明当时的河豚烧法还不成熟,尚处于摸索阶段 。 故苏东坡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
元明时期,江南地区把河豚奉为食界至尊 。 《重修琴川志》卷九记载:“河豚出扬子江中,……初出,高价争市,经馈邻里亲旧 。 ”烹河豚,在明朝已成为宫廷名菜 。 据明人宋诩所撰《宋氏养生部》记载:“河豚宜日暴(pu),宜酱烧、清烧 。 同鲤鱼 。 烹河豚,二月用河豚剖治,去眼,去子,去尾鬣、血等,务涤甚洁,切为轩(大块) 。 先入少水,投鱼烹过熟 。 次以甘蔗、芦根制其毒 。 荔枝壳制其刺软 。 续水,同烹过熟 。 胡椒、川椒、葱白、酱、醋调和 。 ”为防河豚中毒,当时还发明了“饮芦菜汤以解其热”的方法 。 明人徐谓《河豚》诗云:“万事随评品,诸鳞属并兼 。 惟应西子乳,臣妾百无盐 。 ”在众人捧抬之下,江南河豚鱼的美食名气扶摇直上,大有凌架水族众鲜之势 。
到清朝时,江南地区喜食河豚的风气更是居高不下 。 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说:“河豚为江南最尚之物,予亦食而甘之 。 ”清《三风十衍记》记载了河豚烹制的全过程:“隔年取上黄豆数斗, 拣纯以及酱黑者之,……乃煮烂,用淮麦面拌作酱黄,六月中入洁白盐,合酱稀少,作罩,晒之烈日中 。 酱熟入瓮,覆之瓮盆 。 ,用灰封固,名豚酱 。 ……其治河豚也,先令人至澄江,舟载江水数缸,凡漂洗及作汁等水,皆用江水为之 。 ……割去眼,抉出腹中子,刳其脊血,洗净 。 用银簪脚细剔肪上血丝尽净,封其肉,取皮全具 。 置沸汤煮熟,取出,纳之木板上,用镊细箝其芒刺,无遗留 。 然后切皮作方块,同肉及肪和骨,猪油炒之,随用去年所合酱,入锅烹之 。 启镬(huo)时,必张盖其上,蔽烟尘也 。 用纸丁蘸汁燃之则熟,否则未熟 。 每烹必多,每食必尽,则卒无害 。 ”可以看出,古代江南居民食用河豚鱼,大多数不会中毒.关键就在于这种烹饪方法的科学与恰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