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致橡树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谈谈你对爱情的看法300字


致橡树 舒婷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 , 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 , 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 这首诗共36行 , 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 , 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 , 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 。 ”舒婷回忆说 。 1975年 , 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骄到鼓浪屿作客 , 一天晚上 , 舒婷陪他散步时 , 蔡其骄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 蔡其骄说 , 有漂亮的女孩子 , 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 , 又很凶悍 , 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
舒婷说 , 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 , 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 , 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 , 于是 , 当天晚上 , 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骄 , 后来发表时 , 才改作《致橡树》 。
“实际上 , 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 , 在这首诗中 , 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 。 ”她补充说 。
二、赏析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 , 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 , 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 。 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 , 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份深沉的个性 。
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 , 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 。 此诗有了这种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 , 就自然地脱离了具体的有限的形体 , 具有丰富的内涵 。 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 ,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
诗人巧借“木棉”的表白 , 派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 。 这些意象要么是暗示木棉对传统人生观中不和谐不平衡 , 甚至向一方倾斜的人际关系的看法 , 要么是大胆肯定在人格独立基础上的互相依存 , 显示了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新型的爱情观、人生价值的向往和追求 。
全诗章法及句法的精心安排 , 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 , 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
参考资料来源:

《致橡树》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表达了自己“应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 , 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 , 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 , 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爱情观 。
用“痴情的鸟儿”否定单方痴恋的爱情观 。 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 , 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 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 , 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 , 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 , 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 所以 , 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
扩展资料: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 这首诗共36行 , 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 , 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
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 , 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 , 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 , 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 , 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