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孔子有云:“言寡尤, 行寡悔 。 ”以此警示世人, 要特别注意说话, 要有分寸, 做事情也要三思而后行, 不鲁莽, 不草率 。

自己也有口直心快的习惯, 想到什么, 就说什么, 有的即使是事先想好了要怎么说才好, 可到时候又有“言不由衷”的感觉, 似乎是随心所欲地的说话;有时候是话比大脑还快, 话一出口, 就有些不妥, 有些是在后来才慢慢的想起来, 可能不妥 。 因为话已经说出去, 就已经收不回去了 。 自己已经不再是这句话的主人了, 那么就轮到听话的人了理解了, 如果自己说的这句话能够完美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使听的人产生共鸣, 那就是皆大欢喜;如果是词不达意, 甚至是被理解出不应该有的弦外之音, 可能就会麻烦了 。

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口角、误会, 朋友之间, 甚至家人之间、、、的磕磕碰碰或许都有这些原因存在呢 。 常言道: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 。 错误不在于听者, 而在于说者 。 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因为说者的“无心”造成的, 为什么无心呢?就是自己没有真正的去尊重听者, 了解听者, 而只是自私的为了一吐为快 。 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修为差别导致理解话的方式、角度难免会有所不同, 这本身没有对错 。

看人说话, 不是说没有原则, 而是需要灵活表达, 这一点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相同之处, 前提都是为了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 这就要求说话的人对于自己、他人都有充分的认识了解, 并对自己有较强的自制力 。

人都有七情六欲, 难免会有一些情绪 。 当自己受到表扬时, 可能就会有些飘的感觉;当自己受到侮辱、攻击时也许会出现一些不平的情绪 。 通常这些或飘或怒的情绪就会越过、甚至是麻痹人的大脑而直接通过说语表达出来, 从而失去了客观性和理性, 就这样说出了让自己事才后悔的话来;大自然万事万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 上一刻的想法, 也许在这一刻说出来, 事情又不一样了, 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

想来想去, 应该还是自己习性在作怪, 喜欢听好听的, 不大喜欢攻击性、侮辱性语言;遇到事情喜欢争个输赢, 好像争赢了有奖发 。 这一点在以前会觉得是习以为常, 人之常情 。 现在想来, 其实攻击性、侮辱性的话未必不好, 为什么说好呢?因为它恰恰反映出了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 自己越是在意这些, 就越是和人去争, 不向内检查自己的不是, 确总是向外攻击人, 人就会还击嘛 。 这样, 周而复始, 彼此“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

历经多次这样的情况, 感觉很不好受 。 但是最终还是理性控制住了情绪, 但是觉得始终这样一次一次的出现这些情况, 为什么他人会这样说自己, 就是自己没有正好自己的心, 对自己不严格, 没有养成常思己过的习惯而比较放任自己 。 以前觉得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是多么的高尚, 多么的难以做到, 其实不然, 真正的严于律己了才是对自己的宽, 因为自己约束好了自己, 自然自在的, 不会侵犯到他人, 他人自然会对自己宽 。 彼此相安无事, 甚至是互帮互助的和谐局面 。

曾经以为自己就改到没有多少缺点了, 就是他人的不是,看不惯的都是污泥 。 说到此处, 就不得不想起了莲, 莲的品质正是自己所需要学习的 。

告诉我们:莲, 亭亭玉立, 心甘情愿的生在污泥里, 长在污泥里, 出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污泥家园 。 总是心平气和, 从不懈怠、放纵、妄自菲薄, 而是自信自强, 积极主动, 持之以恒分秒不停的从污泥里吸取养料和能量, 同时自主的进行自我清洁和净化, 有志者,事竟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