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舍养花的课文解释养 花 老舍非常喜爱花 , 也爱养花 。
他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 因此 , 花开得大小好坏 , 都不再意 , 只要开花 , 对花他很有感情 , 看到一棵好花死了 , 会难过的流泪 。
所以 , 注定他无奇花异草 , 多是易活而不用精心管护的花 。 当然 , 不等于不管 。
不付出劳动 , 一棵花也不能养活 。 尤其他写作累了 , 把花鼓捣一番 , 便是极好的休息 。
每当秋天 , 他养上好多菊花 , 次第开放了 , 就热情邀请请朋友来 , 一同观赏 , 分享开放的喜悦 。 喜悦中 , 会把心爱的花拱手送人 , 毫不吝惜 。
其实 , 这一切都是老舍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 在院内 , 他亲手栽下两棵柿树 , 一方水土下 , 一抹阳光里 , 已然枝繁叶茂 , 一嘟噜一嘟噜柿子 , 坠弯枝头 。
老画家于非闇曾为老舍绘“丹柿图” , 并题语:“老舍家有菊花 , 见丹柿满树 , 亟图之 。 ”清秋时节 , 地上菊花盛开 , 枝头柿子彤红 , 上下交相辉映 , 确是壮观 , 难怪触动了画家情怀 。
后来 , 老舍夫人胡 青女士称这小院为“丹柿小院” , 是否缘于此呢 , 仅是我揣测而已 。
2.如何为文章作批注N3阅读指导--如何给文章批注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 , 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
给文章做批注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 如何给文章批注呢?我结合一些文章具体说说 。
每次读一篇文章 , 我就习惯于让学生这样做:第一:快速浏览文章 , 划出不懂的地方 , 圈出难理解的词语;第二:查字典 , 弄明白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翻阅相关的资料 , 读懂难句子的含义 。 阅读如果就停留在这个层面 , 那意义不大 。
我们必须学会品读文章 , 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情感和心灵的交流 。 那么就是第三: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 并在文本上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 。
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 , 这很容易 , 但要说出喜欢的理由 , 学生就感到有难度 。 刚一开始 , 他们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
怎样评价文章好的地方 , 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 给文章做批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找到关键词语 。 如《五彩池》中的“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 , 在藏龙山上 , 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 。 ”
(我喜欢“没想到和真的”这两个词语 , 它们写出了自己看到五彩池惊喜的心情 。 )又如《跳水》中的“等孩子一浮上来 , 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 , 把他救上了甲板 。 ”
(我喜欢关联词“一……就……” , 它写出了水手们救人时急切的心情和快速的动作 。 ) 二、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
如《五彩池》中的“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 , 像一圈圈彩带 , 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 有像葫芦的 , 有像镰刀的 , 有像盘子的 , 有像莲花的……”(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把水池比作彩带 , 颜色特别好看;把水池比作镰刀、盘子、莲花和葫芦 , 形状千奇百怪 。 它这样一比喻 , 我读着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
明明是清水 , 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 , 有的像起伏的丘陵 , 有的像险峻的山峰 , 有的像矗立的宝塔 , 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 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 。
阳光透过池射到池底 , 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 , 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 。 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 , 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