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初学唱戏怎样发音,豫剧二本腔咋发音( 四 )



⑷吊嗓亦作调嗓 。 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 , 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 。 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 , 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 , 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 。 有的先用一般调门 , 然后适当升高 。 吊嗓的作用:1 。 通过大声练唱 , 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 , 由于不间断的锻炼 , 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 , 气力充沛 , 口齿清晰有力 , 并保持耐久能力 。 2 。 熟悉伴奏 , 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 , 共同掌握尺寸 , 解明曲意 , 表达曲情 , 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 , 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 , 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

⑸喊嗓 , 京剧演员练声方法 , 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 , 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 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 , 于空旷地区 , 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 , 由低而高 , 由高而低 , 反复进行 。 待声音舒放后 , 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

⑹丹田音 , 又名响堂 , 京剧声乐名词 。 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 , 小腹用力 , 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 。 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 , 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 , 听得清) 。

⑺云遮月 , 京剧声乐名词 。 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 。 这种嗓音 , 开始听来似觉干涩 , 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 , 使人感到韵味醇厚 , 潜力无穷 , 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 。 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

⑻塌中 , 京剧声乐名词 。 演员在中老年时期 , 由于生理关系 , 发生失音现象 , 完全不能歌唱 , 叫做塌中 。 有的演员爱护嗓子 , 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 。 用假嗓歌唱的演员 , 老来塌中的较多 。

⑼脑后音 , 京剧发声的一种 。 又名背工音 。 一般发音 , 气从丹田而出 , 经过喉腔共鸣 , 直接发出来 。 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 , 但发音时 , 喉腔稍加压缩 , 打开后咽壁 , 提高软颚 , 将声音送入头腔 , 与鼻音相聚 , 使声音迂回在脑后 , 通过头腔共鸣 , 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 。 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 , 能达远闻 , 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 。 老生和净角唱腔中 , 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 , 多用此种唱法 。 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 , 程(砚秋)派唱腔有时用之 。

⑽荒腔 , 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 。 京剧声乐名词 。 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 , 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 。 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 , 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 。 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

⑾冒调 , 京剧声乐名词 。 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 。 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 。 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

⑿走板 , 京剧声乐名词 。 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 。 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 , 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 , 失去节拍的分寸 , 即谓走板 。

⒀不搭调 , 京剧声乐名词 。 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 , 不合于规定的调门 。 习称跑调 。

⒁气口 ,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 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 。 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 , 节奏快慢各异 , 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 , 才能唱得从容不迫 , 优美动听 。 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 换气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 , 偷气是在乐句若断若续中吸气而不使听者觉察 。

⒂换气 , 京剧演唱方法之一 。 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 , 必先吸气 , 作好充分准备 。 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 , 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 , 乘便呼吸 , 蓄气待换 。 唱腔中在何处换气 , 因人而异 , 一般称为气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