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养生的三大注意事项 唐代名医孙思邈养生三少

第一少, 口中言少, 心中事少 。 可以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加以解读:“安心是药更无方”.早在几千年前, 祖国医学就用“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对人的感情情绪进行了精辟的概括 。 情绪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因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而产生 。 在正常情况下, 并不会引致疾病, 但是, 若出现烦恼不断、急躁不安、思虑重重、终日忧虑等剧烈波动的情绪, 就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 因此, 平时保持心情舒畅, 心平气和, 111岁寿星的简约养生尽量减少或抑制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分的情绪冲动, 做到“言少”、“事少”,是争取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环节 。
第二少, 腹里食少 。 不仅包括进食要少, 要有节制, 而且包括膳食中脂肪的含量也要少 。 脂肪摄入过多, 不仅会抑制食欲, 导致消化不良, 而且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许多疾病的发生 。
【端午养生的三大注意事项 唐代名医孙思邈养生三少】 第三少, 自然睡少 。 是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必然出现的生理现象 。 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不易保持大脑的兴奋性, 所以需要的睡眠时间最长 。 成年人虽然已发育成熟, 但由于精力和体力的大量消耗, 也需8小时的睡眠进行修复 。 老年人由于各种机能减退, 新陈代谢降低, 有6小时的睡眠就可以了 。 老年人如果睡眠时间过长, 反倒不利于身体健康 。 简而言之, 如果你能坚持做到上述三少, 就是传说中的神仙也一定会羡慕你的 。
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 。 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 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 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 蚊虫苍蝇滋生, 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 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 。
中草药避毒祛邪
说端午不得不话艾草 。 它是一种药用植物, 艾叶味苦, 微温无毒, 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 又有芳香避秽之能 。 据说, 民间有“悬艾人, 戴艾虎, 饮艾酒, 食艾糕, 熏艾叶”的民俗 。 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 。 端午时节空气潮湿, 而艾叶的芳香清新, 能祛除毒气, 除污浊, 净化空气,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 。 民间有种说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 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 使人身体健康 。 所以古人称“艾”可以“避邪”, 至今有“家有三年艾, 郎中不用来”之说 。
此外, 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 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 或者泡酒饮用, 都有很好的保健疗效, 可以预防疾病 。
饮食强身防病
古代过端午还有饮雄黄酒的风俗 。 在“本草”中对雄黄的药性早有记载, 雄黄性辛温, 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功效 。 因为端午节后即进入炎热季节, 各种病菌随气温升高而滋生, 此时用雄黄杀虫解毒防病最为适时 。
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 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 相传它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 以寄托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思 。 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国人到五月初五食粽子的习俗 。 北方的江米小枣粽子, 以甜味素食凉吃为主 。 而南方则可分苏式和广式两大类:苏式粽子有糯米、赤豆、豆沙等素粽及鲜肉、火腿等荤粽;广式粽子则大多偏于荤食粽, 有叉烧蛋黄、猪油豆沙、鲜肉蛋黄粽等 。
尽管我国南北方的粽子风味、特点和做法不同, 但都以糯米和粽叶为主料 。 祖国医学认为, 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 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 据“本草”中的药性分析, 糯米味甘性平, 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 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 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 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