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建安七子是谁,建安七子来源( 六 )



作品

"七子"著作, 原集皆已佚, 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 。 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 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 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评价】

"七子"的生活, 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 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 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 。 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 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 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 不过, 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 被杀 。 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 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 。 孔融在建安元年(196), 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 。 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 "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 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 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 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 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 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 。 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 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 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 。 然而,无论前、后期, "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 各有独特的风貌 。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 作品体气高妙 。 王粲诗、赋、散文, 号称"兼善", 其作品抒情性强 。 刘桢擅长诗歌, 所作气势高峻, 格调苍凉 。 陈琳、阮籍, 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 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 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 阮籍比较自然畅达 。 徐干诗、赋皆能, 文笔细腻、体气舒缓 。 应炀亦能诗、赋, 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 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 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 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概而多气也 。 "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他们与"三曹"一起, 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 。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 都曾作出过贡献 。

【其他】

建安文学

建安九年(204年), 曹操占据邺城后, 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 曹操倡导“尚刑名”, “尚通脱”, 又善属文, 爱文士 。 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 如百川赴海, 相继奔往邺城, 归附到曹氏周围 。 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 以“七子”为代表的, 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 。 他们战时大多随军, 归来习文作诗, 探讨文学, 歌功颂德, 抒发情怀, 写征战之苦, 述社会之乱, 相互批评、磋商,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 东汉末, 董卓乱后, 军阀割据, 战事频仍 。 长安、洛阳皆废毁 。 献帝从长安到洛阳, 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 。 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

220年, 曹操死, 献帝禅位于曹丕 。 建安文学, 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 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