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养泥鳅,买回家的泥鳅怎样喂养( 四 )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幼小阶段,以浮游生物为主;中后期,虽吃一些植物,但以植物的须根和腐植物为主 。
因此,科学配食,定时定量投喂不可忽视,掌握泥鳅不同阶段的食性和食量,是科学定量的前提,同时还要根据养殖泥鳅人工驯养的特点及季节、气温、水温的变化,合理确定日投食的时间段,喂食的时间段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情况下调整幅度不宜过大 。
四、病害防治不可忽视 
防病治病是水产养殖全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千万不可忽视、更不可麻痹大意 。 对养殖泥鳅的病虫害预防要有针对性:一是细菌性疾病,一般20天左右预防一次为宜 。 二是寄生虫疾病,一般25天预防一次为宜 。 三是营养性疾病,一月一次预防为宜 。 营养性疾病的防治,重点在保肝护胆,增强体质 。
参考资料:


泥鳅怎么养? 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 。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

体细长,前端稍圆,后端侧扁 。 吻突出,眼小;口小,下位,呈马蹄形 。 唇软而发达,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 。 头部无细鳞;体鳞极细小,;体表粘液丰富 。 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尾鳍圆形,尾柄上、下方有窄扁的皮褶棱起 。 体灰黑,并杂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体色常因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 。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 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 。 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 。 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 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 。 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
怎样养泥鳅

  1. 保持水的清洁,喂米饭或者普通的鱼食就可以 。
  2. 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一池,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 。 养鳝池投放泥鳅的目的是避免黄鳝互相缠绕在一起 。
  3. 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 。
  4. 城市居民和没有条件建池的家庭,也可用缸、盆喂养 。
  5. “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投放种苗 。
扩展资料:
水质管理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
饲料投喂
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 。 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
日常管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