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立秋养生

今年立秋是在8月7日 。 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炎热将离我们而去 , 身体也将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 我们应当立秋养生 , 起居饮食又将如何调整呢?
顺时养生说奥妙
中医养生的根本理念就在“天人合一 , 人天相应 , 人必顺天 , 顺应四时 。 ”也就是说 , 明智之人讲究养生 , 必须懂得顺应天地大自然 , 顺应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 , 与之适应 , 和谐相处 。 顺应自然 , 顺应四时 , 是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 , 是养生保健的最高境界 。
面对天地大自然 , 面对四季气候变化 , 人要顺应 , 要适应 , 还要防护 。 《理虚元鉴》说得明白:“一年之内 , 春防风 , 夏防暑 , 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 , 长夏防湿 , 秋防燥 , 冬防寒 , 更防非节之暖而致冬温 。 ”古人所总结的这“七防”包括三种情况:一种是面对春温、夏暑、秋燥、冬寒这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 , 加以防范 。 另一种是对反常气候变化的防范 , 例如冬天本应寒冷 , 但有时会出现“暖冬” , 人体不适应 , 就容易生病;又如 , 秋天本应凉爽 , 但有时反而出现酷热 , 俗称“秋老虎” , 人不适应 , 也会生病 , 所以要特别注意防范 , “气候反常 , 更要早防” 。 第三种情况 , 气候原本是正常的 , 但因人的生活起居不当而致病 , 例如暑天炎热 , 但因过度贪凉而感寒生病 , 这就更应特别注意防范 。
中医的顺时养生 , 就是强调要顺应天地阴阳寒热消长变化的规律 , 注意建立与天地阴阳变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 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相处 , 从而达到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 一年四季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与四季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 春季阳气初升 , 夏季阳气旺盛 , 秋季阳气始收 , 冬季阳气闭藏 。 面对这四季的气候变化 , 人的生活起居和心态情绪也要与之适应 , 加以调整 。 《黄帝内经》专门写道:春天适宜“夜卧早起 , 广步于庭”;夏天又宜“夜卧早起 , 使志无怒”;秋天应该“早卧早起 , 与鸡俱兴 , 使志安宁”;冬天又应“早卧晚起 , 必待日光 , 去寒就温 。 ”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 , 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 然而 , 毕竟时过境迁 , 更应面对当今的新情况 , 采取新的办法来顺时养生 。 8月7日恰逢立秋 , 我们就以秋季顺时养生为例加以说明 。
适度秋冻
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养生之说 。 应当怎样正确看待“秋冻“呢?
秋冻 , 就是说秋天不要急于添加衣服 , 可以再冻一段时间 。 这是因为初秋天气 , 余热还在 , 即使到了中秋 , 天气渐凉 , 晚一点添加衣服 , 也可以锻炼耐寒的能力 。 等到深秋来临 , 气温明显下降 , 再穿较厚的秋装 。 《诗经》有“七月流火 , 九月授衣”的句子 , 就是说农历七月的初秋 , 天气仍然较热 , 直到九月深秋 , 天气才真正转凉 , 才是添加秋衣的最佳时节 。
但是 , “秋冻”也要适度 。 绝不能为了美观 , 只要风度而不要温度 。 秋季毕竟和夏季不同 , 秋天早晚凉 , 而且秋后每下一场雨 , 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 , 衣服也应随着气温的变化逐渐增加 。 特别是老人和病人 , 尤其不可拘于“秋冻”之说 , 该加的衣服还是要及时添加 , 以免受凉生病或使病情加重 。
滋润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 , 针对这个特点 , 秋天养生就应重在防秋燥 , 润秋燥 , 所以养阴津、补水液就成为秋季养生的重要诀窍 。 通过滋阴补水 , 既可补充夏季热蒸汗多引起的阴液消耗 , 又可消除秋天气燥对人体的干扰 。
具体怎么做呢?主动喝水 , 足量喝水最重要 。 25℃左右的白开水最适合人体生理的需要 , 淡淡的绿茶水、菊花水 , 口感清香 , 又能滋润秋燥 。 多吃蔬菜水果也很重要 , 黄瓜、梨子营养丰富 , 含水量高 , 梨子生吃 , 黄瓜可凉拌 , 还可做成梨子粥、黄瓜粥 。 “秋藕最补人” , 可以切片生吃 , 也可做藕粥 , 还可以将糯米灌入藕眼蒸熟食用 , 既能滋养润燥 , 又能饱享美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