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小常识

【痛经小常识】痛经小常识
痛经发病机理
原发性病经的发生除体质、精神因素外 , 主要与病人分泌期子宫内膜内前列腺素(PG)F2α含量过高有关 。 故痛经经常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 。 PGF2α是在孕激素作用下的分泌期子宫内膜内合成 , 其受体在子宫肌壁 , 月经期子宫内膜破碎 , PGF2α即被释放出来 , 刺激子宫肌肉强烈收缩 , 使子宫内压力增高 , 局部血流量减少 , 缺血、缺氧 , 从而引起疼痛 。 另外 , 子宫颈管狭窄 , 子宫过度倾屈 , 导致经血外流不畅 , 亦可引起痛经 。

痛经小常识

文章插图

痛经诊断标准:

1.经期或其前后有严重下腹痛、腰酸等 , 影响工作及生活 。

2.原发性:自初潮即有痛经 , 疼痛剧烈者卧床不起 , 不能工作 。 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 子宫发育稍差 , 较小 。 多见于未婚未育者 。
3.继发性: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 , 常见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
中医分析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 , 经血量少 , 或排出不畅 , 经色紫暗有块 , 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 , 胸胁乳房作胀 , 舌质紫暗 , 舌边或有瘀点 , 脉沉弦 。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 , 气血运行欠畅通 , 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 , 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 , 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 , 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 , 故经后疼痛自消 。 但若郁滞之因未除 , 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 。 舌质紫暗 , 脉沉弦 , 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

2.寒凝胞中
(l)阳虚内寒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 , 得热痛减 , 经量少 , 色暗淡 , 腰腿酸软 , 小便清长 , 苔白润 , 脉沉 。
分析:肾阳虚弱 , 冲任、胞宫先煦 , 虚寒滞血 , 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 , 经少色暗淡;寒得热化 , 故得热痛减;非实寒凝血 , 故喜按 。 余症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 , 得热痛减 , 按之痛甚 , 经量少 , 色暗黑有块 , 恶心呕吐 , 畏寒 , 便溏 , 苔白腻 , 脉沉紧 。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 , 客于胞中 , 血被寒凝 , 行而不畅 , 因而作痛 , 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 , 阳气被遏 , 水湿不运 , 则畏寒便溏 , 恶心呕吐 。 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

3.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 , 经量多 , 色红 , 质稠或有块 , 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 , 舌红苔黄腻 , 脉弦数 。
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 , 流注冲任 , 阻滞气血 , 经行不畅 , 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 , 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 , 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 , 伤及任带 , 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 。 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

4.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 , 小腹隐痛、喜揉按 , 月经色淡量少 , 质稀 , 伴神疲乏力 , 面色苍白 , 舌淡苔薄 , 脉虚细 。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 , 经行后血海空虚 , 胞脉失养 , 或体虚阳气不振 , 运血无力 , 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 , 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 , 血虚精血不荣 , 故经血色淡量少 , 质稀 。 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

5.肝肾亏虚
主证 , 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 , 经血量少而质薄 , 经色暗淡 , 或有头晕耳鸣 , 小腹空坠不温 , 舌质淡 , 苔薄白 , 脉沉细 。
分析:肝肾亏虚 , 冲任俱虚 , 精血不足 , 行经之后 , 血海更虚 , 胞脉失养 , 故经净后小腹隐痛;精亏血少 , 阴损及阳 , 经量少而色淡质薄 , 小腹空坠不温;肾虚精亏 , 清窍失养 , 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 , 肾虚则腰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