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内容 佛教的禁忌

佛教的禁忌 , 大部分都包含在它的清规戒律中了 , 但也有习惯上的东西 , 并不属戒律、清规的范畴 。 就拿吃斋来说吧 , 过午不食是戒律中规定的 , 但在戒律中并没有同时规定吃斋时应注意什么、忌讳什么 。 在汉地佛教中 , 由于受传统的儒家礼的思想和佛教供养、布施等思想的影响 , 僧侣开始改变了古印度时期的佛教饮食观 。 习惯上在法定的饮食时间中(午前)进食 , 广修供养与布施(观想) , 而在下午进食时 , 则忌讳午前时的许多礼仪(因是非时食) 。 不但如此 , 就连餐具 , 甚至进食时发出响声 , 都是忌讳的(佛教认为午后到晚上是饿鬼进食的时间) 。
另外 , 僧人在举行宗教活动时 , 非常注意日期的择定 , 禁忌在被认为是凶日时进行 , 如在选择修斋日时 , 认为:甲子乙丑丙寅日 , 是善财阿罗汉下降的日期 , 这些天修斋者大吉;庚午日 , 是青衣童子在世凡人祈祷作福 , 这天修斋大吉;丁卯戊辰已巳日 , 司命哪吒太子在世 , 设斋反凶;辛未壬申癸酉日 , 阴司判官饿鬼在世 , 设斋反凶 。 如此种种 , 各式各样的吉凶日有20种之多 。
再如 , 文殊菩萨所示剃头的吉日与不吉日是这样的 , 初—日剃头可受福;初二日是官事;初三日是欢喜;初四日富贵;初六日神通;初七日康宁;初八日寿长;初九日闻法;初十日记别;十一日眼明;十四日神定;十五日大吉;十六日利益;十九日悟道;廿二日受俱;廿三日多闻;廿四日证果;廿六日祥瑞;廿九日长慧;三十日如意 。 其它时间都不好 , 或不太好 。 如初五日面黑 , 十二日困苦;十三日少白;十七日多病;十八日犯盗;二十日祸崇;廿二日患难;廿五日斗争;廿七日疮癣;廿八日受冤 。
除以上外 , 僧人在传法收徒时 , 也讲究吉凶日 , 忌讳在凶日行事 。


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 , 当时并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佛陀的言教 , 皆以口传记忆方式传诵 。 佛陀入灭后 , 弟子们深恐佛陀的遗教散佚 , 同时也为了确立教法的流传 , 于是由大迦叶领导五百位大阿罗汉 , 在王舍城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经典结集 , 由阿难诵出经藏 , 优婆离诵出律藏 。 百年之后 , 再有第二、三、四次的经典结集 , 使得三藏十二部经教渐次完备而流传于世 。
三藏是佛典的三种分类 , 是佛陀教义的精华 , 如果加上杂藏、菩萨藏则为四藏、五藏等 , 但一般多采用「三藏」之说 。 三藏 , 即指经藏、律藏、论藏 。
经藏
经者 , 梵语素呾缆 , 旧称修多罗 。 素呾缆原义为綖(线) , 表示佛陀所说的法如同丝线 , 能贯穿一切义 。 经的意义 , 为「常」、「法」 , 指佛陀的教义是永恒的真理 , 是常道 , 可为世间所取法 。 经 , 又译作「契经」 , 上「契」诸佛之理 , 下「契」众生之机 , 谓之「契」;「贯穿」诸法深义 , 「摄持」所化众生 , 谓之「经」 。 经藏的「藏」字 , 有「蕴积」、「包含」义 , 是指古时一种可盛放物品的箧(或篮) , 因为此「藏」含括一切所应知、应行、应证的法义 , 所以叫「经藏」 。 又此经藏含摄世间、出世间上上禅定的道理 , 故又称之为「经传定学藏」 。
律藏
律者 , 梵语毗奈耶 , 旧称毗尼 , 与尸罗、波罗提木叉同义 , 原义为绳纲 , 意译「调伏」 , 指能够调御人心 , 对治生活恶习的法则 。 又译为「灭」 , 指佛弟子持守戒律 , 可灭除身口意三业的过恶 。 「律」原为佛陀针对出家弟子宣说的轨则 , 逐渐扩大 , 亦特别为在家弟子制定适合的戒规 。 这种指导佛弟子生活规范的佛典 , 称为律藏 。 它将诸小乘戒法 , 如优婆塞、优婆夷的五戒 , 沙弥、沙弥尼的十戒 , 式叉摩那的六法戒 , 比丘的二百五十戒 , 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 , 以及大乘戒《梵网经》的三聚净戒 , 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法 , 全收在律藏中 , 称之为「律传戒学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