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棘蜈蚣

少棘蜈蚣,别名金头蜈蚣,是模棘蜈蚣的近似种 。 体长110~130毫米,喜居于潮湿阴暗的处所,多以其他节肢动物为食 。 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常见 。 少棘蜈蚣是传统的中药材,具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的功能 。

少棘蜈蚣

文章插图

外形特征
少棘蜈蚣体长110~130毫米 。 头板和第1背板呈金红色,与墨绿色或黑色的其余背板显著不同;头板的后缘覆盖着第 1背板的前缘 。 步足为黄色,但最末步足多呈赤褐色,无跗刺而有爪刺 。 齿板有5个小齿 。 基侧板突起末端常有2个小棘,罕有1或3个小棘 。 雄性生殖区前生殖节胸板两侧有生殖肢 。 雌性产卵时,身体呈“S”形,卵粒由身体末端的生殖孔排出,并在第8、9体节的背板上粘结成团,由母体巧妙地将卵团环抱起来进行孵化 。
生活习性
性畏光,白天潜伏在石块下或乱石间,黑夜四出捕食昆虫(如蟀蟋、蚱蜢、金龟子和各种蛾类),也能用毒颚杀死小型的脊椎动物(如麻雀、蜥蜴、蛇等) 。 它们也食同类 。 一般在10月以后,天气转冷时钻入泥土,潜伏于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 。 次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出洞觅食 。
少棘蜈蚣

文章插图

生长繁殖
蜈蚣在春、夏之间产卵,卵数多在15-35个之间,椭圆形,长3-3.5毫米 。 雌虫具有蜷曲身体,环抱卵群孵化,和保护幼虫的习性 。 幼虫与成虫的步足数目相同 。 雌雄两性肛生殖节异形 。
栖息环境
蜈蚣喜居于潮湿阴暗的处所,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和阴湿的草地等处 。
少棘蜈蚣

文章插图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长江中下游常见 。
应用价值
化学成分:含有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Tyrosine)、亮氨酸(Leucine)、蚁酸、脂肪油、胆甾醇等 。
药理作用:蜈蚣对戊四氮、纯菸碱和硝酸士的宁碱引起的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 。 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的能力 。
药材:少棘蜈蚣是中国传统的药材,载于《本草纲目》中 。 蜈蚣为少棘蜈蚣的干燥全体 。 夏季于雨后上山翻动石块,或于房屋附近的砖石堆中捕捉 。 捉后用沸水烫死,然后用两头削尖的细竹签,插入头、尾两部,借竹片弹力,使其伸直,置阳光下晒干 。 药材呈扁平长条形,长约14-16厘米,宽约0.6-1.0厘米 。 全体由22节构成,最后一节细小,称尾脚 。 头部红褐色,有触角和毒钩各一对 。 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 。 腹部黄棕色,瘪缩 。 每节有足1对,黄红色,向后弯曲,最后的一节如刺 。 稍有腥气,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
应用: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结结核、肿毒疮疡等 。 用量1-3条 。
少棘蜈蚣

文章插图

喂养方法
水对于少棘蜈蚣的生存至关重要,每隔两至三天必须给它们喂一次水 。 喂水的方式非常简单,只需将一点自来水滴在石头瓦片上那些微小的凹陷处就是了 。 蜈蚣会很快伏上身去贪婪的吮吸 。 有时放入一块多汁的梨肉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 在保持供水的前提下,少棘蜈蚣不吃食也可以度过至少1周的时间 。 少棘蜈蚣多以其他节肢动物为食:多汁的潮虫、体型较大的蚂蚁、蝗虫、蝉都是它的最爱,即使连泽蛙都不放过 。 它那对骇人的大毒颚是捕食的得力工具 。 猎物一旦被盯上,就很难逃脱它那精、准、狠的攻击 。 那对威风的念珠状触角对少棘蜈蚣的生存而言,似乎至关重要 。 几乎每次进食后,它都会把两只触角轮流垂到颚边,进行非常细致的清理 。 这些触角上一定分布着发达的感觉器,若粘上污渍,会对其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它们只有一对单眼,根本无法看清东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