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蜈蚣如何提高效益( 二 )


养殖蜈蚣如何提高效益

文章插图

三、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预防蜈蚣自相残杀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 , 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 。 但在饲养条件下 , 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 , 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 , 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 , 即使养殖密度较大 , 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 。 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 , 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 , 也能和睦共居 。 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 , 保持安静的环境 , 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 。 除非培育种苗需要 , 尽可能避免将产于不同养殖池的幼蜈蚣混合饲养 。
四、掌握蜈蚣饮食规律 , 科学调配蜈蚣饲料
野生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 , 性较凶猛 , 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 , 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 。 蜈蚣喜食的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鼠妇、蜘蛛、蜻蜓、地鳖虫、螳螂、蝗虫、蟋蟀、油葫芦、蝼蛄、知了、倒退虫、黄蜂、各种鱼类、青蛙、壁虎、羊肉、牛肉、兔肉、鸡蛋、鸡肉、麻雀肉、蛇肉、大头金蝇、蚰蜒、蚕蛹、羊奶、牛奶等 , 在动物性饲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 , 也食植物性饲料 。 为降低养殖成本 , 扩大饲料来源 , 喜旺药用动物养殖场特别重视植物性饲料的开发利用 , 并研究出几种蜈蚣十分欢迎的混合饲料配方 , 其中采用的植物性饲料包括:小麦粉、米粉、小米粉、玉米粉、高粱粉、麸皮、米糠、玉米皮、黑豆皮、豆饼、花生饼、菜籽饼(埋坑脱毒处理)、棉籽饼(用量不宜超过10% , 药物脱毒后再用)、槐叶粉、黄豆皮等 。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 , 但对食物要求新鲜 , 不吃腐臭之食 。 所以人工养殖时 , 为了便于饲料管理和保证饲料的新鲜与清洁 , 不要将饲料直接撒入蜈蚣活动场地或栖息的垛体上 , 以免剩余的饲料霉变 , 导致真菌性病蔓延 , 应该把饲料与饮用水放入专用的食盘或水盘里 , 食盘与水盘必须做到定时、定点投放 , 不要任意改变投放时间和地点 。 一般在下午日落前将食盘送入投放地点 , 翌日清晨取出清洗以备再用 。 蜈蚣一次食量大 , 耐饥力强 。 饥饿时 , 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 。 食饱后 , 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 , 但蜈蚣不耐渴 , 每天需饮水 。 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 , 并要定时换水 , 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
养殖蜈蚣如何提高效益

文章插图

五、掌握蜈蚣产卵规律 , 创造最佳孵化环境
每年春末夏初 , 是蜈蚣的产卵期 。 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 , 大多为40~50粒 , 少数为10粒以下 。 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 , 自行挖掘浅的洞穴 。 产卵时 , 蜈蚣身体曲成“S”形 , 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 。 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 , 产卵需2~3小时 。 产完后 , 随即侧转身体 , 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 , 抱在“怀中”孵化 。 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 , 大小不一 , 一般直径约3~3.5mm , 米黄色 , 半透明 , 卵膜富有弹性 。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 , 一般需43~50天 。 卵在孵化过程中 , 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 。 一个月后 , 卵内初具幼虫形态 , 体长约1.2cm , 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 , 幼体体长约1.5Cm , 已能上下爬行 , 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 , 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 。 孵卵期间 , 母体不进食、不饮水、不出窝活动 , 因此在整个孵卵期间 , 应保证蜈蚣附近湿度相对稳定 , 过湿或过干都会影响蜈蚣的孵化 , 甚至造成母体吃掉卵或幼蜈蚣 , 影响孵出率和幼虫成活率 。 对于养殖经验不多的养殖户 , 可以在蜈蚣做窝产卵前 , 在蜈蚣养殖垛体上面放上一盆或多盆喜湿性的花草 , 如吊兰 , 每次给花草浇水的时候 , 水就通过花盆往下渗 , 只要花草始终茁壮成长 , 垛体的湿度就基本稳定 , 这样母体蜈蚣一旦在垛体上找到合适的地方做窝 , 你就必须始终保持花草茁壮成长 , 发现花草的叶子有萎缩现象 , 就及时浇水 , 发现有烂根现象 , 说明湿度过大 , 必须停止浇水 。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 , 若受外界惊扰 , 就会停止产卵 , 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 , 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 。 蜈蚣食卵后 , 多能重新产卵和孵卵 。 但使蜈蚣的产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迟 , 且产卵少 , 孵出率不高 , 影响蜈蚣的产量和质量 。 因此 , 在人工养殖蜈蚣时 , 在蜈蚣产卵和孵卵期间 , 应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 , 切忌惊扰 , 这是养殖管理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