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幼蜈蚣经过第一次冬眠期后 , 即已具备了大范围觅食、饮水、潜伏等活动的能力 , 此时便以进入了育成期 。 蜈蚣的育成期比较长 , 要经过至少3个冬季 , 完成6——7次蜕皮 , 这需要养殖者有坚定的、持久的耐心 。 此期间饲养管理要点如下:

蜈蚣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文章插图

1、放养密度
育成期蜈蚣的放养密度伸缩比较大 , 应根据蜈蚣的大小、饲养舍的生态条件、饵料来源的丰富等确定 。 一般情况下 , 刚度过一个冬眠期的小蜈蚣每平方米可放养4000条以上 , 以后随着蜈蚣的蜕皮长大 , 其密度相应降低 , 到5厘米长(完成第三次蜕皮)后 , 密 度降为2500——3000条/平方米 。 如果采用多层立体池(槽)养殖 , 空间小 , 饲养室又阴暗、潮湿 , 通风性能差 , 则放养密度应小些 。 相反 , 饲养舍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 , 放养密度可适当大些 , 则放养密度可适当大些 。 随着小蜈蚣的长大 , 蜈蚣的不合群性也越来越明显 。 饲养环境不好 , 往往导致蜈蚣之间互相干扰 , 互相伤害 。 因此随着蜈蚣的长大 , 应经常性的调整密度 , 每蜕皮1次 , 应使单位面积上的饲养数量下降15%——20% , 经过3——4次的调整后 , 密度即可以相对稳定下来 。
2、饵料投喂
育成期的蜈蚣饵料比较丰富 , 凡野生情况下蜈蚣能摄食的动物都可以作为此期饵料 。 常用的品种有:蚯蚓、蝇蛆、蝗虫、蚱蜢 、蛙类、黄粉虫等等 。 应掌握好喂料量 , 既不能饲喂过多 , 浪费饲料 , 造成污染 , 也不能经常断档 , 以名蜈蚣因饥饿而相互残杀 。
曾有资料介绍:可以采取在饲养土中添加一些动物碎杂肉骨来引诱一些小动物 , 供蜈蚣摄食 。 我们认为这不可取;因为这些下脚料不仅会引来饵料动物 , 更容易引来天敌与虫害 , 得不偿失 。 室内养殖时用此法 , 更不会有何收效 。
【蜈蚣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蜈蚣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文章插图

3、大小分群
应结合饲养密度的调整进行经常性分群 , 同一池中应尽量饲养年龄相同、个体差异不大的蜈蚣 。 另外要注意 , 同龄期的几窝蜈蚣最好放入同池内饲养 , 不得无故将同一窝的蜈蚣随机分配到各个池中养殖 , 因为我们观察到蜈蚣间的相互干扰与残杀往往发生于不同窝的蜈蚣之间 , 而同窝内发生的较少 。 每次分群时 , 只将一些蜕皮迟缓、个体特小、体质较差的蜈蚣挑出分池饲养 , 而健 康强壮、生长快的蜈蚣仍留在原池饲养 。
4、悉心观察
观察生长期的未成年蜈蚣可以用短期开灯的方法进行 。 观察时间选择在晚上10点左右 , 此时大多数蜈蚣都从饲养土中爬出 , 在饲养土表面或活动场上觅食、饮水、游动 。 此时可以观察它们的活动能力、身体发育情况、健康状态 , 以及是否进入蜕皮期等 。 每次观察时间不可太长 , 灯光也不可太强 , 也不必每天观察 , 当察觉到蜈蚣群出现某些异常情况 , 或气温突然变化 , 或推测蜈蚣 进入了蜕皮期 , 或实行了某些新措施之后 , 都应及时观察群的反应 ,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