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时的名词解释 日时是指什么时间

日和时
一昼夜为ー日 。 一日的开始,最早当以日出算起,即夏以平旦为日始,以鸡鸣为日始,到了周代,以夜半为日始 。 一日昼夜长短不一样,《礼记?月令》对二分二至只讲昼夜平分,对夏至只讲昼最长而夜最短,对冬至则讲昼最短而夜最长,都没有谈到它的长短时间多少 。
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都附有名称 。 汉太初以后,用十二辰作为十二时段的名称 。 据董作宾的考定,如下所示:

日时的名词解释 日时是指什么时间

文章插图

我国古代使用日晷和漏壶测定昼夜昏旦 。 古制刻漏把一日分为百刻 。 春分秋分昼夜各五十刻夏至昼长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 。 事实上这种划分,与昼夜交替天的实际象不相符合 。
由于晨昏朦影的关系,在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天就亮了,而日入后的一段时间天还没黑,于是古代天象家们对昏、旦(明)时刻曾做了明确规定 。 日出前二刻半为明,日入后二刻半为昏 。 把夜去掉五刻,加到昼刻里面去,遂得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冬至量三十五刻、夜六十五刻,春分秋分昼五十五刻而夜四十五刻 。
从春分到夏至,昼渐长,增九刻半;从夏至到秋分,昼渐短,减九刻半 。 从秋分到冬至,渐短,减十刻半;从冬至到春分,昼渐长,增十刻半 。 还有二十四气的每气之间,增减刻数,有多有少,汉初未能知道,均按九月增减一刻计算 。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每辰分为八刻,一昼夜为九十六刻 。 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因而一辰等于二小时 。
每辰的时,遂有初正之分,每时等于四刻,每刻等于十五分钟 。 我国古代又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叫做五夜或五更,其相当现今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日时的名词解释 日时是指什么时间

文章插图

【日时的名词解释 日时是指什么时间】古代又有所谓十二值日的名称,十二字是;“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依序分配在日序下 。 每逢节气那天,把前日的值日,重复一天,中气则不重复,这样就可以使建字递次轮值在含有子、丑、寅、卯等于支纪日下面 。 建字所在的日干,就是建月名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