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章句原文及翻译汇总」

《大学》全文及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 , 在于彰显人人本有 , 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 , 再推己及人 , 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 , 新民也) , 而且精益求精 , 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
2.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
◎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 , 止于至善 , 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 , 然后心才能静下来 , 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 , 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 , 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 , 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章句原文及翻译汇总」

文章插图
3.物有本末 , 事有终始 ,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 。
◎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 , 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 , 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 , 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 , 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 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 , 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 , 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 , 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 , 必先要革除物欲 , 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 。
5.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 , 物欲革除之后(物格) , 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 , 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 , 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 , 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 , 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 , 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 , 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 而其所薄者厚 , 未之有也 。
◎ 白话解:上自天子 , 下至平民 , 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 如果不修身 , 连根本的修身都搞乱了 , 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 , 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 , 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
7.汤之盘铭曰:「苟日新 , 日日新 , 又日新 。」
◎ 白话解: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上 , 刻上铭词 , 用以自我警惕 。铭词说:「如果能够把今天所习染的污垢洗净而自新 , 就应该天天振作 , 求自新求进步 , 更要继续不断涤除污染 , 一天比一天进步 。」
8.诗云:「有斐君子 , 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者 , 道学也 , 如琢如磨者 , 自修也 。
◎ 白话解:诗经上说:「有个文采斐然的君子 , 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复为之 , 希望精益求精 。」『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 , 磨练德行的功夫 。
9.所谓「诚其意」者 , 毋自欺也 。
◎ 白话解:经文所谓:「诚其意」 , 是说不要欺骗自己 。
10.诚于中 , 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 。
◎ 白话解:一个人内心真诚 , 一定会表现在外 。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 , 一定更为小心谨慎 , 不敢随便 。
11.曾子曰:「十目所视 , 十手所指 , 其严乎!」
◎ 白话解: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 , 就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 , 十双手在指着你 , 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12.富润屋 , 德润身 , 心广体胖 。
◎ 白话解:有钱人 , 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 , 有德行的人 , 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 , 因为内心宽大平和 , 自然身体舒泰了 。
1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 身有所忿懥 ,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 则不得其正 。
◎ 白话解:所谓:「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 , 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 , 心就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 , 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 , 心也不得端正 。
14.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
◎ 白话解:如果心不专注 , 受到情绪支配的影响 , 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 , 却像没有看到一样 , 耳朵听着声音 , 却像没有听到一样 , 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
15.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 , 莫知其苗之硕 。」
◎ 白话解:俗话说:「人都是不知道 , 自己儿子的坏处 , 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经长得很茁壮 。」
16.心诚求之 , 虽不中 , 不远矣 。
◎ 话解:存心真诚地做 , 虽不能做到与目标完全相合 , 也相差不远了 。
17.君子有诸己 , 而后求诸人;无诸己 , 而后非诸人 。
◎ 白话解:有德行的领导人(君子) , 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 , 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 , 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
18.所恶于上 , 毋以使下;所恶于下 , 毋以事上;所恶于前 , 毋以先后;所恶于后 , 毋以从前;所恶于右 , 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 , 毋以交于右;此之谓君子有絜矩之道 。
◎ 白话解: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 , 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样的道理 , 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 , 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事奉上司;我所厌恶在我前面的人 , 对我所做的事情 , 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 , 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 , 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 , 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 , 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 。这种『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的行为 , 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
19.见贤而不能举 , 举而不能先 , 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 , 退而不能远 , 过也 。
◎ 白话解: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 , 推荐举用之后又不肯亲近 , 这是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拒绝、黜退 , 黜退之后又不能疏远他 , 这是错误的行为 。
20.好人之所恶 , 恶人之所好 , 是谓拂人之性 , 灾必逮夫身 。
◎ 白话解: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 厌恶众人所喜好的 , 这叫做违反人性 , 灾祸必然降临到你的身上 。
21.是故君子有大道 , 必忠信以得之 , 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 , 食之者寡;为之者疾 , 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
◎ 白话解: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 , 必须有修己治人的法则:那就是忠诚信实才能得民心 , 骄傲、奢侈、放逸随便 , 必将失去民心 。富国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 , 消费的人少 , 生产的速度快 , 用的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了 。
22.仁者以财发身 , 不仁者以身发财 。
◎ 白话解:有仁德的人 , 运用财物帮助他人 , 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 , 不仁的人 , 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财富 , 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
23.国不以利为利 , 以义为利也 。
◎ 白话解: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 , 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章句原文及翻译汇总」

文章插图
中庸全文及翻译
1.天命之谓性 , 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 非道也 。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 , 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 , 圣人的教化 , 就是遵循本性 , 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 , 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 , 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 , 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 , 如果可以离开 , 就不是正道了 。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 , 莫显乎微 , 故君子慎其独也 。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 , 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 , 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 , 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 最微细的事物 , 也是最容易显露的 , 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 更要特别谨慎 。
3.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 谓之和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 , 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 , 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 , 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 , 『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 , 达到圆满的境界 , 那么天地万物 , 都能各安其所 , 各遂其生了 。
4.仲尼曰:「君子中庸 ,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 君子而时中 , 小人之反中庸也 , 小人而无忌惮也 。」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 , 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 , 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 , 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 , 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 , 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 , 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 用其中于民 , 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 , 就算是浅近的话 , 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 , 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 , 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 , 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 , 取其中道 , 施行于人民 ,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 , 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 , 不报无道 , 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衽金革 , 死而不厌 , 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 , 强哉矫 。」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 , 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 , 这是南方人的强 , 君子安然处之 。至于披铠甲 , 卧枕刀枪 , 死也不后悔 , 这是北方人之强 。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 。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 , 而不随流俗移转 , 这是真正的强啊!
7.子曰:「道不远人 , 人之为道而远人 , 不可以为道 。」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 , 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 , 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
8.言顾行 , 行顾言 , 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 , 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 , 是不是一致 , 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 , 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 , 不愿呼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 , 来做他应该做的事 , 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 , 处在富贵的地位 , 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 , 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 , 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 , 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 。君子安心在道 , 乐天知命、知足守分 , 故能随遇而安 , 无论在什么地方 , 都能悠然自得 。
10.上不怨天 , 下不尤人 ,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 小人行险以侥幸 。
◎白话解:君子对上不怨恨天 , 对下不归罪他人 , 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 , 等候天命的到来 , 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 。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 失诸正鹄 , 反求诸其身 。」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的方法 , 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 , 射不中靶心 , 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 , 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 , 功夫够不够 。
12.君子之道 , 譬如行远 , 必自迩 , 譬如登高 , 必自卑 。
◎白话解:君子实行中庸之道 , 好比走远路 , 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 好比登高处 , 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
13.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 , 布在方策 。其人存 , 则其政举;其人亡 , 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 , 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 , 蒲卢也 。」
◎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 。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 , 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 。当他们在位的时候 , 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 , 他们死了 , 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了 。以人来施政的法则 , 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 , 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 , 在使树木快速生长 , 施政的道理 , 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速滋长 。」
14.故为政在人 , 取人以身 , 修身以道 , 修道以仁 。仁者 , 人也 , 亲亲为大 。义者 , 宜也 , 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 , 尊贤之等 , 礼所生也 。
◎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 , 在于得到人才 , 而得人才的方法 , 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 , 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 , 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 。所谓仁 , 就是人性 , 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 。所谓义 , 就是事事合宜 , 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 。亲人之爱有亲疏等差之别 , 贤能之士也有等级 , 礼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
15.天下之达道五 , 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 , 父子也 , 夫妇也 , 昆弟也 , 朋友之交也 。五者 , 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 , 三者 , 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 一也 。
◎白话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 , 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 。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 , 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 。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 , 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 。
16.或生而知之 , 或学而知之 , 或困而知之 , 及其知之 , 一也 。
或安而行之 , 或利而行之 , 或勉强而行之 , 及其成功 , 一也 。
◎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 , 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 , 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 , 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 , 等到明白以后 , 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 , 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 , 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 , 一旦做成功了 , 结果都是一样的 。
17.子曰:「好学近乎知 , 力行近乎仁 , 知耻近乎勇 。」
◎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 , 就接近智能了 , 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 , 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
18.凡事豫则立 , 不豫则废;言前定 , 则不跲;事前定 , 则不困;行前定 , 则不疚;道前定 , 则不穷 。
◎白话解:豫者预也 , 任何事情 , 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 , 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 , 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 , 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 , 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 , 就不会行不通了 。
19.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 笃行之 。有弗学 , 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 , 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 , 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 行之弗笃弗措也 。
◎白话解:要广博地学习 , 详细地求教 , 慎重地思考 , 明白地辨别 , 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 , 既然要学 , 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 , 既然求教 , 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 , 既然思考了 , 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 , 既然辨别了 , 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 , 既然做了 , 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
20.人一能之 , 己百之;人十能之 , 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 虽愚必明 , 虽柔必强 。
◎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 , 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 , 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 , 虽然再笨 , 也会变得聪明 , 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
21.唯天下之至诚 , 为能尽其性 , 能尽其性 ,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白话解:只有至诚恳切的人 , 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 , 能尽他自己的本性 , 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 , 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 , 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 , 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
22.诚者 , 物之终始;不诚 , 无物 。是故 , 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 , 非自成己而已也 , 所以成物也 。
◎白话解:『诚』 , 是自然的道理 , 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 , 没有『诚』 , 就没有万事万物了 。所以 , 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 , 『诚』 , 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 , 而是要拿他来成就万事万物 。
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 致广大而尽精微 , 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 , 敦厚以崇礼 。是故 , 居上不骄 , 为下不倍 。国有道 , 其言足以兴 , 国无道 , 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 , 以保其身」 , 其此之谓与!
◎白话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 , 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 , 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 , 虽然极其高明 , 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 , 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 , 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 。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 , 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 , 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 , 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 。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 , 以保全其身 。」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
24.子曰:「愚而好自用 , 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 , 反古之道 , 如此者 , 菑及其身者也 。」
◎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 , 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 , 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 , 这样的人 , 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
2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 , 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
◎白话解: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 , 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小的德行 , 好比河川分流 , 川流不息 , 大的德行 , 如敦厚化育 , 根深叶茂 , 无穷无尽 。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章句原文及翻译汇总」

文章插图
26.君子之道 , 淡而不厌 , 简而文 , 温而理;知远之近 , 知风之自 , 知微之显 , 可与入德矣 。
◎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 , 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 , 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 , 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 , 见外而知内 , 见微而知著 , 能明白这样的道理 , 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
27.君子内省不疚 , 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 , 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白话解: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 , 无愧于心 。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 , 觉得赶不上 , 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
28.诗云:「相在尔室 , 尚不愧于屋漏 。」故君子不动而敬 , 不言而信 。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章句原文及翻译汇总」】◎白话解: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 , 也要无愧于心 。」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 , 人人都尊敬他 , 不必开口说话 , 人人都相信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