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山 牛头山上有“牛”人( 二 )


2018年,热心肠的老马利用业余时间带头创办了山头自己的广播——“牛头山之声” ,为山头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风采。整个播音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牛头山人自己打造的平台,讲述牛头山人自己的故事,截至今天已播报100余期。
他说:“当你前进时,一定不要忘记你走过的路。我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设备操作工,离不开单位的培养、岗位的锤炼和身边优秀同事的影响。我在山里呆了这么久,我已经把这个地方当成了我的家。我愿意做一匹扎根大山的‘老马’,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尽职尽责!”
扎根山沟20年,马少峰完美诠释着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以实际行动为航天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同事们眼里,他早就成为了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他的精神品质也在指引着别人,砥砺前行!
刘朝振:“放风筝的人”在山上
有这么一份特殊职业,它只需要5秒钟,对于读秒计算的中国航天来说,一定程度上讲,这5秒决定了航天发射的成败。
航天TT&C被称为“万里接力”,雷达技术员刘朝振的位置是这次接力中的“第一棒”。火箭起飞后,需要操作雷达跟踪测量火箭的飞行轨迹。他把自己比作放风筝的人。
发射中心位于大凉山深处,由于塔架的遮挡和山体的杂波干扰,在火箭点火后,前12秒无法进行跟踪测量,而测控任务又要求必须在17秒之内捕获目标,所以留给刘朝震的反应时间仅有5秒钟,整个任务就像用枪去射击一只百米开外的小鸟,难度可想而知。
【牛头山 牛头山上有“牛”人】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实战还是训练演习,刘朝振总是用小本子不停地记录,记录干扰杂波规律、目标信号幅度、初始跟踪距离值、理论飞行轨迹等。
即便是没有任务和训练,刘朝震还是要利用飞球等空中目标,不按规律地设定跟踪项目,强化操作训练。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刘朝震并不满足,“我的分析判断和操作处置快一秒,任务成功就多一分保障,我的岗位没有最好、最快,只有更好、更快。”他开始向原本只有5秒的工作发起“减肥冲击”。
通过练习速度记录来提高手指的灵活性,通过将鼠标的灵敏度调整到最高来练习手腕的稳定性,经过十多年的练习,刘朝振的雷达操作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某次任务中,由于天气恶劣,出现了设备错误,刘朝振跟踪的目标突然丢失,设备无法接收数据。“这意味着任务有失败的危险!”在关键时刻,刘朝振迅速转向手动操作。凭借对火箭飞行轨迹的预测和数千次的操作经验,他接连调整了几个数值。两秒钟后,雷达再次成功捕获目标,测控数据成功出现在屏幕上。
“只有5秒钟的工作,值得我用一辈子去追求极致。”

“螺丝钉连接着航天工业,小按钮维护着民族尊严。”牛头山人只是祖国航天事业的一个缩影。他们始终怀着用空间报国的梦想,用心血和汗水诠释着对空间的热爱。他们甘愿做一颗螺丝钉,铆足了祖国的航天战线。
牛头山人真“牛”。
来源:我们的tai 空
_原题是:《牛头山上有“牛”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