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 仁宗这个庙号赵祯实至名归

仁宗皇帝 仁宗这个庙号赵祯实至名归


文章图片

电视剧《清平乐》带火了这位此前在历史上存在感较弱的皇帝宋仁宗赵祯。“仁宗”是赵祯的庙号,能享用“仁宗”的庙号,说明赵祯在后世和史学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代,共有4位皇帝使用了“仁宗”的庙号,赵祯是其中最实至名归的一位。他仁厚、宽容几近帝王之最,是史学家评论的“守成贤主”。其他“仁宗”如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嘉庆皇帝,享用此庙号则有一定争议。
“庙号”透露着皇帝执政才干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指代一位皇帝的称谓有很多,包括年号、庙号和谥号。实际上这几种指称之间差别很大,需要了解其中的区别才能避免在文艺作品中出现低级错误。
要分清年号、庙号以及谥号的区别,不妨以人们熟悉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例。朱元璋人称朱洪武,又称明太祖、高皇帝,有的史书中还称他为孝陵。“洪武是他的年号,太祖是他的庙号,高皇帝是他谥号的简称,孝陵是他的陵号。”天津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谭汝为在一篇介绍《年号·谥号·庙号》的文章中写道。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古代新皇帝登基第一桩大事就是改用新年号,这称为“改元”。年号蕴含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就连辛亥革命后当了3个月皇上的袁世凯也立年号“洪宪”。谥号是皇帝死后的“盖棺定论”,唐代以后歌功颂德的谥号越来越长,如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这么繁复加长的谥号称呼起来比较麻烦,所以从唐代起人们用庙号称皇帝。
【仁宗皇帝 仁宗这个庙号赵祯实至名归】庙号源于汉代,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太祖”或“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但对于虽非开国之君却有特殊功勋的皇帝也可破格称为“祖”,如明成祖朱棣,清圣祖康熙。庙号的选字非常慎重,一般根据这位皇帝的历史政绩谨慎取字。比如用“文”“武”等作庙号的皇帝一般较有作为,而用“哀”“殇”作庙号的则多是亡国之君。
《清平乐》中的皇帝赵祯庙号为“仁”,后世称其为宋仁宗。历史上能用“仁”字作庙号的皇帝很少,因为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这个字含义十分厚重。“仁”在古代是儒家认为的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普通人能被称为“仁”很少见,而皇帝被称为“仁”更加不容易。
赵祯能在去世后享有“仁”的庙号,也直接说明了他是一位施行仁政、受到百姓爱戴并且颇有作为的好皇帝。
当得起“仁宗”庙号的赵祯
著名历史学家吴钩在其新作《宋仁宗:共治时代》中写道:“赵祯庙号‘仁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庙号为‘仁宗’的君主,所以宋朝名臣王珪撰写仁宗挽词,特别说‘庙号独称仁’。……元人修《宋史·仁宗本纪》,给出一段评赞:《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一个“仁”字,是史家对赵祯的盖棺论定,也是儒家对一位君主的最高评价。
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知人善任。在他统治期间,一大批有为的政治家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施展才能,比如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诸人是仁宗朝的中坚,而领导“熙丰变法”的王安石、章惇等新党中人,主导“元祐更化”的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中人,也是在赵祯时代的政坛中崭露头角。在军事方面,宋仁宗在庆历四年与西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并开放了边境贸易;跟辽国,宋仁宗也能够和平共处,为宋朝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科学技术也在此时得到了极大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3项均出现在赵祯时代;宋代最聪明的两位科学家——苏颂与沈括,也都成长于赵祯时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