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我与天肿的故事 佟仲生: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

倾听·我与天肿的故事 佟仲生: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科主任
佟仲生
1997 年 , 担任主治医师的我在天津市肿瘤医院综合病房工作已近四年 , 主要负责实体肿瘤的内科治疗和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 。尽管起步艰难 , 但我科紧遵肿瘤治疗理念 , 临床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随着时间推移 , 临床疗效逐渐显现 , 我科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认可 , 就医人群明显扩大 。
当时的郝希山院长既关注综合病房的发展 , 又十分关心我的工作业绩和成长 。他时常同我谈话 , 了解肿瘤内科的发展方向 , 提醒我关注早期乳腺癌 , 特别是高危乳腺癌、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及晚期卵巢癌等实体肿瘤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下的大剂量化疗的临床应用及可行性 。能够得到院长的肯定和鼓励对当时年轻的我来说意义重大 , 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起初 , 郝希山院长以他丰富的管理经验及对肿瘤治疗前沿学科的敏锐洞察力进行顶层设计 , 开始布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实体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 , 指示由牛荣虓、我、任秀宝等相关人员组成攻关团队 。
牛荣虓负责全面行政管理、移植病房及移植护理团队的建设;任秀宝在外周造血干细胞采取、保存、回输等方面发挥技术优势;我的学科特点是肿瘤内科功底扎实 , 临床实践及处理能力得当 。“三驾马车”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 具备临床研究最佳配合的所有先决条件 。
在移植病房的建设中 , 郝希山院长多次到门诊三楼实地勘察位置空间、检查工作 , 对净化流程合理性、净化系统和净化空调质量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在他的指导下 , 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四间百级净化病房和一间千级净化病房的建设 , 尘埃微粒测试、细菌培养、噪音测试等主要指标均达到验收要求 。
在移植病房建设期间 , 郝希山院长还选派任秀宝、我及医疗护理队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修进行短期学习 。
1997年 , 按照临床计划 , 院长参与第一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进入百级净化病房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下的大剂量化疗」治疗方案的制定 。他对大剂量化疗方案 , 自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冻存、回输及骨髓衰竭期的支持治疗等工作细节都了如指掌 , 并特别强调此项工作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院长总结了前期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工作 , 提出了“零死亡率”的目标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 , 即使困难重重 , 也绝对不会放弃 。
按照院长的指示 , 团队仔细完善治疗路径 , 紧密配合 , 充分调动积极性 。尽管经历一番波折 , 但还是顺利完成了第一例移植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下的大剂量化疗」 。患者按时出仓 , 他们脸上欣喜的笑容是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的肯定和回报 。
完成第一例治疗后 , 团队形成了既定流程——每个患者入仓前 , 都要开预备会议介绍病情、治疗方案 , 分析评估潜在风险 。全身放疗相关病例的讨论会要有放射物理室及放射大夫参与 , 把移植相关合并症及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
刚开始 , 每位移植患者的手术都令我们惊心动魄 。当患者白细胞降为“0”时 , 我们日夜坚守 , 不敢离开半步 。值班时只能在仅有15平方米的辅料准备间的操作台上休息 。我们床的上下都是柜子 , 活动空间狭小 。白天还要负责50张床患者的常规治疗 , 工作量极其繁重 , 但每个医护人员都一丝不苟、毫无怨言 。在郝希山院长的带领下 , 我们的团队累并充实着 , 苦并快乐着 。每到关键节点 , 院长都要开会总结收获 , 解决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