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文化丨我与文学丨杨莙:文学路上,与我相依同行的那个人

上游文化丨我与文学丨杨莙:文学路上,与我相依同行的那个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学路上 , 与我相依同行的那个人
杨莙
1981年 , 一个小学三年级女生 , 埋首于宗璞的短篇小说《鲁鲁》 , 陪着那只名叫鲁鲁的短脚白毛狗 , 啪嗒啪嗒地掉眼泪 。
鲁鲁命运多舛 , 先是老主人的离世让它选择了绝食 , 后来 , 当失落的魂魄被范家姐姐温柔的小手找回来 , 终成范家一员的时候 , 又因抗战胜利范家回北平而再一次伤别离 。
文章的结尾 , 鲁鲁常常跑出城去 , 坐在大瀑布前 , 用悲凉的哀号呼唤范家姐姐回家 。一只狗 , 将它的忠诚执著、爱与哀愁 , 深深地印在了1981年第2期的《小说选刊》和那个小学女生的心底 。鲁鲁必须接受这样的结局吗?可不可以有另外的?杂志里是看不到了 , 于是这个女生就在脑子里 , 为鲁鲁设想种种童话般的美好结局 。
这本杂志 , 是妈妈买回来的 。
妈妈是潼南县糖果厂的一名工人 ,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 可她那双会做各种糖果的巧手 , 在为女儿选书时也毫不逊色 , 三角六分钱从邮电局买回的《小说选刊》 , 像我从未见识过的某种美食 , 让只看些童话书以及订的几种儿童杂志已觉不过瘾的那双眼睛 , 雀跃着扎了进去 。至今仍记得杂志中的几篇 , 除《鲁鲁》外 , 还有爱情小说《海风轻轻吹》 , 乡村小说《硬汉宫老存》 。
妈妈太了解自己的女儿 , 虽然贪吃 , 却也并不只在得到香喷喷的零嘴儿时 , 才会把眼睛弯成一枚月牙儿 。
早春二月 , 万物萌芽 , 妈妈为女儿买的这本杂志 , 给了女儿对文学最初的认知和向往 。
热爱文学的人大多从热爱阅读起步 , 妈妈培养了我阅读的习惯 , 或者说 , 我的阅读习惯一直被妈妈支持 。最早的阅读记忆来自于幼儿园时代的连环画 , 巴掌大 , 天地却不小 , 唤起了一个孩子的阅读欲望 , 如果表现得好 , 或是六一、生日这些不一样的日子 , 就可以跟着妈妈 , 乐颠颠去书店 。
少年时代读书从不挑肥拣瘦 , 什么书都可以读得津津有味 , 不说《水浒》《聊斋志异》 , 便是像《李宗仁回忆录》这种一听名字就绝对不讨小孩子喜欢的书 , 也从头到尾地看完 。
长大了 , 书也看得更多了 , 写作似乎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日月星辰 , 河流山川 , 大地上奔跑的兽和扎了根的草木 , 以及 , 和妈妈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寻常百姓 , 都是我文字里的座上宾 。
感谢文学 , 它让我拥有肉体以外的另一处生命空间 , 在这个浩瀚的、神奇的、具有无限可能的世界 , 一个极端木讷内向、视应酬交际如上青天的人 , 不用开口 , 也能自在地和万物交流 。
感谢妈妈 , 她不仅引领我走上文学之路 , 也是我写作的合作者 , 我写下的第一篇儿童小说《有条蛇来看过我》即是两人合作完成 。是妈妈童年的一段经历 。那个绘声绘色的讲述者 , 忽而瞪大了双眼 , 忽而又紧蹙了眉头 , 一个甲子之后 , 她悲伤的泪水依然清澈 , 却也会有笑的涟漪 , 在嘴角摇漾开去 。几天后 , 单名英字的妈妈 , 成为《有条蛇来看过我》里的英子 , 怀揣感恩之心的小女孩 , 隐忍而坚强地走过像根草的童年 。寒冷中氤氲着暖意的故事 , 打动了我 , 也打动了评委 , 在我学写儿童小说时 , 把第二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优秀奖颁给了我 。
谁都希望作品能够打动自己 , 打动评委和媒体 , 但写作者最大的荣幸 , 是打动读者 。
2016年收到两封手写的读者来信 , 手写的 。一为报社采访人员 , 另一个是91岁的退休老人 , 老人说 , “我读了你发表在七月六日《重庆晚报》题为《独钓中原》的那篇短小精致的文章 。如饮甘露 , 十分快畅 。谢谢你馈送给广大受众的精神饮品 。”对一个作者来说 , 收到这样一段开场白 , 何尝不是获赠了一道甘美的精神饮品?该道谢的 , 又何尝不是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