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谱抗冠状病毒防治药物的诞生(一)

广谱抗冠状病毒防治药物的诞生(一)
新冠大流行已持续近两年 , COVID-19的全球发病率依旧持续上升 , 截至2021年11月 29日 , 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6亿例 , 累计死亡病例521万例 。面对全球疫情的多次反弹、病毒的快速变异、疫苗突破性感染率上升 , 通过特效药来治疗COVID-19成为疫情的突破口之一 。然而新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且失败率高 。迄今为止 , 安全有效的新冠特效药迟迟未至 , 抗COVID-19药物研发道阻且长 。
坚持以疾病为导向的新药研发 , 为患者和临床服务
为了推进新药研发 , 提高人类对抗疾病的能力 。近年来盛普研究团队一直深耕新的药物研发体系 , 逐步完善了盛普的药物设计与研发系统 。盛普研究团队坚持认为疾病导向型药物研发才是创新药的研发核心 。分子导向型药物研发聚焦在某靶标的某种分子上 , 却忽略患者病理特征、临床价值甚至是潜在的市场前景 , 容易出现重复研究现象 , 导致资源浪费 。而疾病导向型的药物研发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目标 , 为某种疾病提供临床治疗的方案 。
盛普研究团队认为药物研发需要为患者和临床服务 , 不仅体现在充分考虑患者病理特征、临床需求、致病机理的研究和社会诉求 , 还体现在从研发方向确定到相关靶标获取 , 从分子设计筛选到临床试验开展等环节 , 全面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 以患者需求为核心 , 将医学研究快速向工业化转化 , 从而实现新药研发的根本价值——有针对性解决临床需求 , 使社会及患者获益最大化 。这是盛普研究团队所理解的新药物研发的基础核心 。
第一时间应对疫情开展新药设计
鉴于COVID-19肆虐全球 , 盛普研究团队第一时间对疫情做出响应 , 于2020年1月应急启动抗COVID-19药物研发项目 。盛普研究团队深入对COVID-19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 。COVID-19由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组成 , 正单链RNA基因组被结构蛋白包膜包裹 。单链RNA不稳定并且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不具有核酸酶校对活性 , 因此其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核苷酸的错配率比较高 , 容易发生变异 。基于COVID-19易发生变异的特点 , 盛普研究团队在进行药物设计时从冠状病毒的共性出发 , 制定了设计开发具有多靶标协同作用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标准 。
盛普研究团队同时对COVID-19临床患者病理特征进行精准分析 。面对临床病症主要在肺部的中、重症患者 , 普通口服治疗药物难以直接到达肺部且起效慢或存在首过效应 , 导致药效减弱甚至无效 。为此 , 盛普研究团队设计开发广谱抗冠状病毒治疗药物雾化吸入制剂 。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 , 药物在感染初期直接作用于上呼吸道以抑制COVID-19活性 , 药物到达肺部后并发挥药效 , 协同调控修复损伤细胞、消除肺部炎症和缓解及逆转肺部纤维化 。出于疫情防控需求 , 盛普研究团队在雾化吸入制剂的研发基础上 , 应急拆分出主要针对COVID-19感染初期轻症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的广谱抗冠状病毒防治口、鼻喷制剂 。COVID-19容易附着在口鼻黏膜引发病症 , 并通过鼻腔窦口分别与额窦、蝶窦、筛窦及上颌窦四个空腔相连接 , COVID-19会在这四个腔体内藏匿并大量复制下行扩散 。所以 , 广谱抗冠状病毒防治口、鼻喷制剂的目的是预防COVID-19的侵染及阻断其传播 。
多靶标药物设计的困难在于其限制因素较多 , 需要协调平衡多方面参数使之处于适度区间 。为了寻找一种可以关联多靶标的化合物 , 盛普研究团队将COVID-19致病机制中最关键的几个靶标进行组合或偶联 , 使得总效应大于各靶标分效应之和 。通过盛普药物设计与研发系统 , 盛普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IDDNU? 超算和AI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平衡各靶标间的相互作用 , 结合盛普构建的药物数据资源库 , 通过ADMET性质预测、靶标和感染细胞活性预测等虚拟筛选 , 快速遴选出活性好且毒性低的潜在化合物 , 再将这些潜在化合物进行细胞表型抗病毒筛选实验 。2020年5月 , 盛普研究团队发现具有多靶标广谱抗冠状病毒作用的化合物 “LeSoleil-T”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