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前世今生”:审美、社会与批判理论的旅行

批判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过程中,以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进行了宏观而又广泛的批评性研究。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得到了极大延展,“批判”一词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日益受到关注。
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审美、社会与批判理论的旅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举行。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利慧,美国西北大学德语系主任塞缪尔·韦伯,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勇为开幕式致辞,部分海外教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代表一道,聚焦“批判理论”的提出与兴起,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批判理论并非指向某个具有明确界限的单一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群”的概念。它是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权对畸形社会的制造和复制,以期启蒙人的自觉、反抗的意识和能力,以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在这之中,文化成为理论研究的重心。文化商品化进而出现的“文化工业”都成为了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主办的“美学、社会与批判理论之旅”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史静楼举行。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西北大学德语系系主任塞缪尔·韦伯、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为开幕式致辞。一些海外教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一起,聚焦于“批判理论”的产生和兴起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批判理论并不是指一个有明确界限的单一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群”的概念。它是一种通过揭露制度和文化上的霸权来创造和复制畸形社会的理论,旨在启发人们的反抗意识和能力,从而获得自由和解放。其中,文化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文化商业化和“文化产业”的出现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该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和法兰克福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该学派开创至今,已历三代。第一代以霍克海默为核心,其《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成为了奠基式的作品;第二代则以哈贝马斯为核心,他后期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为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第三代的核心人物当属霍耐特,其代表作《权力的批判》以及《支离破碎的社会》为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吹响号角。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前世今生”:审美、社会与批判理论的旅行】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介到中国以来,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它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还体现在它对作为总体的现代性的批判,如工具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极权主义分析等,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新的时代内容。
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审美、社会与批判理论的旅行”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塞缪尔·韦伯以《从冥府到故乡:还需要多久?》为题,谈论从冥府到故乡旅行所需的时间是一个为启蒙主义辩证法开辟道路的旅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马丁·杰伊讲演《阿多诺与审美升华说的辩证性》,他总结了阿多诺对审美升华的观点,谈论审美升华与文化的互动。巴黎第十大学哲学教授阿兰·米隆则以《启蒙:西方世界的宏大叙事——以康德、西美尔、阿多诺-霍克海默为例》为题,研究启蒙的概念如何催生了后现代主义所谓的宏大叙事。之后分会场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也就此展开研讨。阿多诺与他的美学理论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美学、社会与批判理论之旅”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塞缪尔·韦伯在《从冥府到故乡》中写道:需要多长时间?“,谈论从冥府到故乡旅行所需的时间,是一段开启启蒙辩证法之路的旅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马丁·杰伊就阿多诺的《审美升华辩证法》作了演讲。他总结了阿多诺关于审美升华的观点,谈到了审美升华与文化的互动。巴黎第十大学哲学教授艾伦·米隆研究了启蒙的概念如何催生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启蒙:以康德、西梅尔和阿多诺·霍克海默为例》。之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阿多诺及其美学理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