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 十年磨一剑 歼8历经坎坷 出世就落伍 总师顾诵芬不敢松懈

【顾诵芬 十年磨一剑 歼8历经坎坷 出世就落伍 总师顾诵芬不敢松懈】“飞机设计完成后,试飞和首飞都很顺利,但当它飞到马赫数0.85时,飞机的振动突然出现。根据飞行员的说法,这相当于打破了行驶在不平道路上的公共汽车。如果你开得更快,人们会受不了,所以你必须排除它...我认为我们必须在天堂里看它。我们没有相机,只能上去看看。”——歼8战斗机总设计师顾诵芬院士
1969年8月30日,初秋的沈阳依然烈日炎炎。一次特殊的试飞正在试飞现场进行。首先,一架细长的黄色战斗机呼啸着飞入蓝天。当时,这架飞机已经有了官方编号——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战斗机。
很快,机场一名身材魁梧的空军事试飞员带领一名戴眼镜、学者模样的男子迅速钻进一架歼-6教练机,迅速腾空而起空追上了早前起飞的歼-8战机。两架飞机在空飞得越来越近,接近危险距离时,坐在歼-6后座的乘客立即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歼-8的状态,并不时用旧相机不断按下快门。
1968年冬,准备进行滑行试验的歼-8型01号原型机 1968年冬天,歼8原型机01号准备进行滑行试验
尽管困难重重,顾诵芬领导的团队仍坚持歼8项目。1968年6月,首架01号原型机完成总装,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多。但此时01号机确实是半成品:01号机出厂时,原计划的涡喷-7 A的试飞工作还没有完成,但飞机配套的液压、燃油、电子等系统的试飞工作还在进行,所以原试飞计划被来回推。直到当年12月13日,出租车测试才开始,但测试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由于试验准备不足,滑行动作过于粗暴,飞机起落架旋转臂载荷超过极限。紧急制动试验时,左后起落架突然破裂,简单滑行试验宣告失败。后来,经过沈飞对设计和试验环节一个多月的复查,很多安全技术隐患终于消除了。到1969年7月5日,原型机01终于被推入试飞场的跑道,并在试飞员尹玉环的驾驶下成功飞上蓝天。沈飞的设计师和军方代表终于松了一口气。

顾诵芬 十年磨一剑 歼8历经坎坷 出世就落伍 总师顾诵芬不敢松懈


文章图片
1969年7月5号,实现首飞的歼-8型01号原型机,机头涂有口号字样 1969年7月5日,实现首飞的歼-8原型机01号,鼻子上画着标语

顾诵芬 十年磨一剑 歼8历经坎坷 出世就落伍 总师顾诵芬不敢松懈


文章图片
1976年进行大马赫数飞行测试的03号原型机 1976年大马赫数飞行试验的03号原型机
不过,首飞成功并不意味着后续研发工作会一帆风顺。事实上,从1969年成功首飞到1980年正式进入空服兵役,歼-8的研制历时10年,经历了无数坎坷挫折,甚至危险境地。在顾诵芬、王守南等老一辈航空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歼8项目终于坚持到了最后,但也充分暴露了国航空科研水平低、技术和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局面。其中,对顾诵芬本人来说最难忘的是跨音速飞行时机体强烈振动的解决。
1969年8月30日,在原型机01的第8次试飞中,当飞机飞行速度达到0.86马赫时,机体突然剧烈振动,以至于试飞员连飞机仪表都认不出来。在紧急迫降后的技术调查中,设计师长期找不到症结,后来的风洞试验也找不出原因。着急的顾诵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飞机上裹上粗毛线,通过观察飞行中毛线随气流的吹动来判断流场,最终判断事故原因。
当时国内没有相应的专业摄像设备,所以顾诵芬决定亲自带教练机跟随01飞机进行近距离观察。凭着零飞行经验,他把这个疯狂的想法介绍给了胆大心细的试飞员卢明东,并很快同意了顾的建议,亲自驾驶J-J -6将他抬了上去空,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传奇一幕。最后,经过三天的上升空观察,顾准确地确定了气流分流区的位置,找到了机体剧烈振动的根本原因,并在后续的改进过程中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