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狐狸养殖 【狐狸养殖】下岗工人养狐狸10年,年赚60余万

"这是一只芬兰狐狸,黑色的是一只银狐."演金县冯庄镇西村村民刘泰军指着自己的狐狸热情地向作者介绍。刘太君43岁,从事狐狸养殖十年。现在,他拥有一个占地30亩的特种农场,定员500多人,年产值60多万元。财富的获得不是一帆风顺的,刘太君的创业故事应该是从十年前开始的。
2001年3月,国家整顿关闭了一大批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在当地一家造纸厂工作的刘泰军被迫下岗。32岁了,你在做什么?经过深思熟虑,刘太君决定下海经商。当时粮食价格刚刚开始上涨,刘太君凑了五万块准备大打出手。谁知道,就在他刚买了5万公斤小麦的时候,连续下了整整三天的雨,购买的粮食开始发霉变质。一场雨让他失去了一切。
【白狐狸养殖 【狐狸养殖】下岗工人养狐狸10年,年赚60余万】这场雨让刘泰军老了很多。有老人也有小人。生活的压力使他非常沮丧。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太君意识到人工繁殖狐狸的好处是好的,于是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了10万元准备专门繁殖。2001年8月,带着贷款,他去吉林省买了30只狐狸,开始了自己的特殊饲养之路。
“养狐狸和喂猪差不多。我平时收集猪和鸡,用机器打碎,拌上玉米粉喂狐狸,没用完就放在冷库里。”原本以为很复杂的狐狸人工繁殖在刘泰军就是这么简单。据刘太君介绍,一只狐狸每年的养殖成本在200元以上,一只普通狐狸1200元可以卖到800元,一只改良品种的狐狸可以卖到3000元到5000元。“现在有钱人多了,他们讲究衣着。这种狐皮在外面卖做毛皮制品。”刘太君说。
2008年,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刘泰军的农场逐渐有了起色。尝到特种耕作甜头的刘太君,开始扩张农场,大幅度招人增加耕种量。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今年发生了经济危机,对皮毛市场造成了很大影响。一度毛皮价格下调,滞销。面对困难,有的养殖场大量削减养殖量,有的干脆低价出售狐狸改行。
今年刘太君的养殖场刚刚扩建,放出了600多只商业狐狸。但狐皮的市价难以维持,一下子亏了50多万。想到这些,刘泰军叹了口气:“哎,那两年真的挺难熬的。如果当时我坚持不下去,今天就没有我了。”面对当时的困境,刘太君并没有像一些农民一样放弃,而是咬紧牙关,坚持度过了让农民“心寒”的时期。风雨过后总有彩虹,育种路上的风风雨雨让刘泰君明白了“坚持,成功就是时间问题”。
现在,刘太君的农场已经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年产狐狸1200只。“每年狐狸繁殖的时候我都睡不好,因为狐狸繁殖的时候特别怕被惊动。如果他们不注意,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刘太君说。现在,又到了狐狸繁殖的季节,刘太君又忙起来了。谈到未来的规划,刘太君说:“我准备投资50万成立一个合作社,自己提供小狐狸和技术指导,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更多农耕故事可以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