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刚:一“面”之交30年,擀出地道家乡味( 二 )


“大柳镇家家户户会擀面 , 可文刚爱琢磨、好研究 , 他擀的面就是好吃 , 我吃了二三十年吃不够 。”大柳镇西街村民李君才说 。
传承:让非遗远离“非常遗憾”
张文刚最自豪的两件事 , 一是曾有食客专程从千余公里之外的上海赶到大柳镇 , 只为吃一碗他做的大柳面;食客吃完又带走新鲜大柳面 , 返程后没多久 , 又联系张文刚通过高铁托运到上海 。二是2015年 , 张文刚跟随宁津县经贸及文化交流团赴中国台北开展交流 , 现场制作大柳面 , 清香柔韧的大柳面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 。
如何让大柳面“走”得更远是张文刚曾思考的问题 。张文刚尝试过真空包装大柳面 , 但是拆封后下锅粘连;有人建议面中加入防腐剂 , 张文刚果断拒绝了 。“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 , 就是栽下的希望 , 原汁原味地传下去是后人的责任 。”张文刚说 。
既然大柳面“走”不远 , 就把制面手艺传出去 。张文刚的面案不是在后厨 , 而是在大厅 , 面馆的工作人员和食客想看就看、想学就学 , 学徒也不必像当年张文刚学艺时那般“偷艺” , 多少面兑多少碱、盐、鸡蛋 , 和面时水温多少、醒发多久、力道如何 , 张文刚都倾囊相授 。从2010年到2022年 , 10多年的时间 , 张文刚饭馆所在的大柳镇政府驻地和附近的大柳镇后魏街 , 前后开了七家大柳面馆 , 这些新开面馆的老板都曾在张文刚的饭馆当过服务员或帮厨 , 后来拜张文刚为师学艺 , 走出去创业 。“沙县小吃、安徽板面这么火的原因无非就是提档升级、抱团发展 , 咱大柳面从口感上不输它们 , 缺的是‘走出去’的东风 。”张文刚说 , “只要大家真心实意、真材实料做大柳面 , 我支持我的学徒‘自立门户’ , 我盼着他们比我做得更好 。”有的学徒创业之初缺乏周转资金 , 张文刚便自掏腰包解燃眉之急;有的学徒不懂宣传要领 , 张文刚亲自上门写广告策划;有的学徒在外地 , 张文刚就学着做网络直播教学 。现在 , 在京津冀地区 , 都有张文刚的学徒开的大柳面馆 , 他们和张文刚一样 , 靠着对大柳面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坚守 , 赢得了食客的赞誉 。
2022年春节期间 , 张文刚还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 , 他被宁津县职业中专聘为大柳面制作工艺教师 。“大柳面的制作工艺有了正规的渠道传承 , 体现了宁津县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 , 这是给咱手艺人最好的新年礼物 。” 张文刚说 。
奉献:让歌声载着快乐飞出面案
“以前我家饭馆后面是一处敬老院 , 我没事的时候就去敬老院里 , 给老人们唱歌听 , 我一去唱歌他们就特别高兴 , 都搬着马扎出来听 。”张文刚说 , 他爱唱歌 , 歌声伴着他走出人生低谷、伴着他迎来事业的发展 , 他相信歌声能给人带来快乐、带来力量 。2021年6月 , 张文刚参加山东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汇演 , 还获得了优秀奖 。2016年敬老院搬到距离张文刚饭馆10公里之外的长官镇 , 不管多忙 , 张文刚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 为他们唱歌 , 给他们做大柳面吃 。张文刚还发动身边热心公益的朋友到敬老院一起做好事 , 大家为老人捐款捐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 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
2021年11月份 , 张文刚正式注册成为宁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 他跟随宁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轻骑兵”演出团赴宁津县大曹镇、保店镇等偏远乡镇演出 , 用歌声为老百姓传递正能量 。
“我曾经是一名军人 , 所以对英雄主义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 我要做事业的英雄 , 把大柳面原汁原味地保护好、传承好 , 也要做生活中的英雄 , 用歌声为公益慈善助力 。”张文刚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