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古国 神秘的夜郎古国 佛顶山下藏着“非遗三件宝”

石阡县佛顶山与范静山并称为姊妹山,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水源丰富,为“夜郎故国”的温柔福地石阡增添了壮美,孕育了底蕴丰厚的特色文化。占全县总人口74%的仡佬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等12个少数民族和谐交融、相得益彰,孕育出灿烂精彩的“非物质文化”。

石阡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牌独特。春天去秋来,不同季节不同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活动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魅力。仡佬族毛龙节、石阡木偶戏、石阡春节这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三条腿”的文化发展态势,被石阡人称为“三宝”,成为三张靓丽耀眼的文化名片。
一道盛宴——仡佬毛龙节

石阡的“仡佬族毛龙”源于古代仡佬族对“竹王”的崇拜和生殖崇拜。石阡仡佬族毛龙节是仡佬族以“龙神”信仰为基础的民间活动。活动时间为除夕至正月十五、十六。龙崇拜是仡佬族毛龙的核心。仡佬族毛龙节包括“龙”信仰、附图腾信仰、扎技、玩技、诵经等基本要素。2006年5月,石阡仡佬族毛龙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初二、初三是准备阶段,由村寨里的“堂主”,带领2至3名有文化、口碑好的村民到各家各户集资,采购竹、纸、浇烛石蜡等“扎龙”所需材料,然后请艺人“扎龙”。扎好毛龙后,正月初六或初七要举行开光仪式。系列仪式结束后,人们才能托举着神圣的毛龙走村串寨集中表演。当天,来自全县各村寨、社区的近100条毛龙灯队齐聚县城,各施绝技,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夜郎古国 神秘的夜郎古国 佛顶山下藏着“非遗三件宝”】
正月十五、十六,是“烧龙”日。十里八乡的毛龙队在广场上列队。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用黄纸包好的祝福语和供品与毛龙灯笼一起焚烧,表明我们村真诚地打毛龙,拜上帝,乞求他保护全村的人。烧完毛龙,把皮箱、锣鼓送到下一个堂主家,新堂主招呼燕茶,端上夜宵。至此,一年的打龙活动全部结束。

一块木头——石阡木偶戏

石阡木偶戏,俗称“木桶戏”或“木脑壳戏”,是流传于石阡县各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木偶戏,鼎盛时期的表演流传到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周边地区。根据口述资料,大约200年前,木偶戏是从湖南辰溪传入的。到现在,已经有七代传人了。他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远离汉魏的“木雕人物”的“木偶”,这是宋元时期的木头人木偶遗存。2006年5月,石阡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阡是全省重点生态区和多民族聚居区,在木偶戏角色的制作上融合了各民族的特点,除了侗族特点外,还加入仡佬族筒裙、破肚衣等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目前活跃在石阡民间的木偶剧团有三个。其中,华侨城付嘉三兄弟民间木偶剧团成立较早。三兄弟不仅可以各自独立,熟练地操控木偶表演,还融合了侗族独特的传统木刻技艺。人物造型独特,服饰多彩,舞姿生动。他们通过口口相传和用心传承,能演200多场木偶戏。
在石阡坪山乡还活跃着一支民间剧团,专职表演的剧团成员有6人。他们多受乡里乡亲之邀,在婚庆、还愿、祭祀等特殊仪式上表演。为了培养继承人,他们要求孙辈们在课余时间随行学艺,现已有10余名徒弟。

石阡民族中学是项目在校园内传承推广的重要场所。学校专门开设木偶戏班,教授学生木偶戏的基本知识、表演和演唱技巧。此外,学校木偶剧团的老师们还收集了一些经典剧目,编成地方教材,现已编出《赠马提袍》等20多部完整剧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