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瑛 清华化工系创始人突然离开 他去了哪里

36年前的今天,一位核化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就是曹本溪。他和那个时代的30万核工作者为“两弹一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把版面留给他,以纪念他和那个激情奋斗的时代。
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曹本溪,1915年生,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8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研究所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复学后新成立的化学工程系副教授、代系主任,后升为教授、系主任。在没有系库、没有师资、没有教学实验设备、经费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曹本溪很快从零开始建立了系。到清华解放的1948年底,成立时间最短的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已经是国内规模最大、实验条件最好的了。1953年,曹本溪参与筹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他曾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后来又担任教务长和副总统。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高层次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
【曹瑛 清华化工系创始人突然离开 他去了哪里】曹本溪1963年开始依附于核工业。当年,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原子能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加强核工业技术和领导力量,从全国抽调一批高级科研人员、工业技术骨干和行政领导干部参加核工业建设”的指示,经石油部推荐,曹本溪调任第二机械部,被国务院任命为第二局副局长、总化工工程师。1963年1月至1983年,曹本溪在核工业工作了20年。他是第三、第四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83年12月25日因癌症去世,享年68岁。
曹本溪从事核燃料生产科研、设计、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的组织领导工作。曾组织国内多位化学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核化学研究。作为核燃料科技和生产技术攻关的负责人,作为科研、实验、生产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指挥者,作为与各级技术人员携手共进的爱心人士,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渊博的学识、勇于追赶的先进水平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在铀、浓缩铀转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氢同位素热核材料的生产加工、辐照元素的化学后处理和提取、放射性废物处理,为我国核燃料化学生产设施顺利投产、及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合格产品、发展我国核武器和核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铀转化方面,曹本熹参与解决了由四氟化铀转化为六氟化铀、由六氟化铀贫料加氢还原成四氟化铀的生产技术问题;领导了苏联原有湿法生产四氟化铀工艺的改革试验;解决了将流化床技术用于由二氧化铀制四氟化铀的技术问题。
关于热核材料的生产,基于小规模试验的成功,决定超越中间试验,直接进行大规模生产试验、调试和试生产。提前两年多为热核试验准备了原材料,为后续氢弹武器的研制提供了高纯度的原材料。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曹本溪获得了“氢弹突破与武器化”国家科技进步奖。
曹本溪忍受着悲痛,依然照常工作,但不幸的“文革”灾难又来了。“文化大革命”后,白导演受到严重迫害,很少有人敢去看望他。曹本溪来到他家。他一方面劝白主任不要“自作聪明”,另一方面又向他保证自己的业务工作不会受到损失。他无视当时极端“左”思潮给他带来的沉重政治压力,忍辱负重,深入北大荒遗址。他以高尚的情操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稳步承担起新核燃料技术调试试验的领导工作,耐心细致地检查指导生产线的每一个细节,最终获得了试运行的成功,也感动了现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