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外来户办起生态农场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
文 | 杨爱武
(一)
1978年 , 一个冬天的晚上 , 大约八点左右的样子 , 我母亲已经去她的房间休息了 , 我姐弟三个躺在炕上 , 缠着奶奶讲故事……
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 起初是小心翼翼地拍打门 , 然后是有节奏地拍打门上的门环 。声音不大 , 在那个静静的乡村冬夜 , 听起来却很清晰 。听到敲门声 , 母亲从她房间走了出来 , 经过我们的房间时 , 母亲顺手拍了拍我们的房门 , 奶奶吩咐我起床开门 。
那时 , 我母亲担任村支部书记 。晚上常常有人来我家 , 或者是来开会 , 或者有事需要协调 , 母亲都在我们的屋里接待 。久而久之 , 我们都训练有素了:只要有人来 , 我们就躺在各自的被窝里 , 一动不动 , 一声不吭 。
来的是一男一女 。男人长着一张俊朗的脸 , 大大的眼睛 , 厚厚的嘴唇 , 看上去很温和、很斯文;女人长得也俊 , 有点像当时我最喜欢的歌唱家郭兰英 , 虽然面容憔悴 , 但掩不住那份漂亮 , 干净、利落 。坐下后 , 他们先客套了几句 , 就开始说户口的问题 。他们的话 , 我有些听不懂 , 除了不知道他们说的户口是啥东西外 , 我也听不懂男人的外地口音 。
他们走后 , 奶奶告诉我 , 女人是我们村里的闺女 , 多年前考上了某师范大学 , 上学期间 , 和身为老师的男人谈恋爱 , 被学校开除 。他们一起回到男人在黄河岸边的家 , 那地方尽是盐碱地 , 穷的吃不上饭 , 就到处要饭吃 。他们来找我母亲 , 就是希望母亲能接纳他们 , 把他们的户口迁到我们村 。母亲看重他们是有文化的人 , 也心疼他们的四个孩子 , 就和村委的其他人商量了一下 , 同意把他们的户口迁到了我村 。我们村子有六百多口人 , 平均每人两亩多地 。地里种粮食 , 也种棉花 , 收成在附近三里五村还算可以 。
他们迁来后 , 暂住在她的娘家 。男人和女人开始干活挣工分 , 供四个孩子上学 。那时村里的分配制度是:亩产的70%按人头分 , 30%按工分分 , 按人头分挣的是粮食 , 按工分分的是钱 。因为他家孩子多 , 他们家分的粮食多 , 但工分少 , 分钱少 。总算温饱有余 , 一家六口的脸上都透出了红色 , 并带上了笑容 。
1978年11月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 , 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幕 。
那段时间 , 我的母亲比平时更加忙碌起来 , 除了抓好村里的生产 , 还经常参加县里、公社组织的参观、学习、开会 。回来后就和村委一班人讨论 , 能不能实行分田到户 , 大家争论得很激烈 , 争论了很久 。
1980年 , 我村正式开始分田到户 , 每人分得两亩地 。
1983年 , 他们的大儿子高中毕业 , 他们三口人种着六口人的十二亩地 。有了土地 , 曾经对土地充满渴望的他们有了更大的干劲 。他们凭勤劳致富 , 在村东头盖起了自己的新房 。他的新家就在我上学的必经之路上 , 我每个周末来回都能看到他们三人辛勤劳动的身影 , 尤其是他们夫妻两个 , 好像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 一副永远不知疲倦的样子 。
以后的日子里 , 他们家和我家一直处的很好 。我们迁到城里多年之后 , 他们还结伴来看望我的母亲 。他们两个留给人的印象是那么和谐、恩爱 , 没有人看到过他们红脸的样子 。1991年 , 我结婚时 , 他们两个从老家赶来贺喜 。他们告诉我 , 他们考上大学留校当老师的儿子又找了个农村媳妇 。他们的话让我感到意外:那年代 , 非农业户口对农村人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 农村孩子拼命考学就是为了转成非农业户口 , 更有很多女孩子宁愿嫁的差些也要嫁到城郊地带 , 就是为了缩小和城里人的距离……他小儿子已经跳出农门 , 个人条件也不错 , 为啥要找个农村姑娘?他们告诉我 , 儿子学的就是农业 , 他们一家人都看好农村 , 对农政策那么好 , 他们觉得在农村种地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他们的话让我对农村又充满了新的憧憬和期盼 。
推荐阅读
- 对于想买xss的玩家,看完我的切身体会!
- “新春走基层”我和我的警犬“战友”
- 「我的年菜」天越冷,膏越红~红膏呛蟹,虎年年菜中最艳丽的一抹
- “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也是我的做菜心得|李欣
- 交广会客厅|别样春节胜似家乡年味
- 确认过美味!是金融人的家乡“味”儿
- 家乡的味道——万源篇
- 李渡高粱来河北啦!一口四香,念家乡!
- 大年初二,此文献给我的朋友圈!
- 女孩穿婚纱登上婚礼舞台,新郎哽咽:我的妈妈是我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