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的年味儿,这不就来了( 二 )


经过长时间烘烤锅的火烟肉 , 不仅没有沾染上一丝丝黑乎乎的烟尘 , 肉质还很爽口透明 , 吃起来多了一分嚼劲 , 味道更是香美 。
“瑶家腊肉年头吃到年尾 , 味道越吃越美 。”瑶族人家每年入冬后制作的烟熏肉 , 不仅可以满足春节美食的需求 , 更是款待远方客人的“私藏珍品” 。更重要的是 , 晾干后的熏肉还可以吃上一年 。春节前为舌尖上的美食而忙碌 , 从年头吃到年底 , 也寄托着瑶族人民对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英德木呷狮舞:用客家文化展现农家迎新仪式
1月24日 , 位于粤北山区的英德九龙镇农家 , 高脚鼓、铜锣、钺钹、小当锣争鸣 , 木呷狮舞动 , “十点梅花锣鼓乐”响起 , 提前拉开农家迎新春的帷幕 。
清远的年味儿,这不就来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英德木呷狮舞表演 , 迎接新春的到来 。采访人员 钟履双 摄
这支木呷狮舞队是来自石牯塘镇滨江村 , 负责舞狮头的朱志强是狮舞队的负责人 , 是该村木呷狮舞第二十二代传承人 。他介绍 , 舞队的成员都是农民 , 忙时下地干活 , 有空就一起舞狮 , 一般谁家有喜事 , 或者遇到重大的节日 , 经常被邀请前去表演 。“我今年五十多岁 , 十四岁开始舞狮 , 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 。”
朱志强说 , 舞队经常参加各类比赛 , 取得不少荣誉 , 最近还被推荐为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如今舞队除了表演木呷狮舞技艺与锣鼓乐外 , 还组织与培养木呷狮舞人才 , 传承木呷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发扬传统舞蹈文化精神 。”
英德石牯塘、沙口、东华等镇村民多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 , 木呷狮舞也是祖辈从中原带来的传统文化 。
与其它舞狮不同 , 木呷狮外形似公鸡 , 面如狮虎 , 动作活、弹跳高、摇摆密 , 舞狮、武术、乐器三者缺一不可 。表演时 , 一人舞狮头 , 四人舞小丑 , 四人打乐器 , 在“十点梅花”锣鼓乐的伴奏下舞动不同的动作 。木呷狮舞既是客家文化艺术的传承 , 又是农家新年必不可少的仪式 。
每年新春佳节 , 木呷狮总给人们带来喜庆的气氛 , 以及浓浓的年味 。朱志强说 , 从前 , 村里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 , 了解客家狮舞的表演者越来稀少 , 这些年 , 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 , 年轻一辈陆续回乡创业和就近就业 , 加之木呷狮被评为了清远市级非遗 , 名声大了 , 愿意学习客家狮舞的人又多起来了 。从前只有农历大年初一才有舞狮表演 , 现在春节前便热闹起来 , 节日气氛非常浓 。连州角仔:地道小吃 童年的味道
连州人过年爱自制角仔 , 春节款待客人的零食盘上 , 总少不了这道油炸零食的踪影 。
角仔的馅一般由花生、芝麻、白糖组成 , 寓意甜甜蜜蜜 , 吉祥如意 , 又因其形状像荷包 , 即钱包 , 故取其钱包饱胀的好兆头 。
清远的年味儿,这不就来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月24日 , 家住连州市丰阳镇朱岗村的刘国英叫上村里的几位婶婶一块在家包角仔 。
和面、醒面、炒馅、捏形、油炸……看似简单的角仔 , 其实要经过不少工序 。特别是准备花生芝麻糖等馅儿料 ,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自制的角仔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来调馅儿 , 当然 , 煎炸的火候也很讲究 。”对于刘国英来说 , 自制地道小吃 , 成了迎新年必不可少的环节 。
刘国英笑称 , 小时候家里穷 , 小孩多零食少 , 只有过年才会做这甜甜的好东西解解馋 , 捏好的角仔一下油锅 , 那香味直叫人流口水 。孩子们不舍得吃完 , 做好的角仔放进瓶子里慢慢吃 ,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 平时商店都卖这零食 , 但连州人过年自制角仔的习惯还是一直保留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