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油镬”到国货之光 这才是全盒应有的年味
本文转自:新快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你听锣鼓响一片 , 声声送旧年 , 你看大众多欢畅 , 个个乐绵绵……”每到春节 , 广州街头巷尾又响起了熟悉的怀旧港台贺年金曲 。
在这片素有“食在广州”响当当招牌的沿海城市 , “年味”除了播金曲、买年花、贴挥春外 , 刻在记忆深处的必定要数“砌全盒”了 , 一个圆形盒子里装满美味的零食 , 是广府人春节独有的待客之道 , 充分显示了这坐城市包容的底色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为改革开放的南大门 , 广州百姓桌上的全盒内容也经历了几翻更新 , 从最传统家家自制的煎堆、油角 , 到后来高大上的“进口舶来品”曲奇饼、巧克力 , 再到近几年国内零食品牌唱“主角” , 坚果、果脯、肉干、糕点 , 品类丰富 , 更营养更健康 。一个小小的全盒 , 见证着中国市场从自给自足 , 到开放并容 , 再到国民品牌崛起的持续奋进 。
广府全盒几翻新
“每到过年 , 广府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备好一个精致喜庆的糖果盒子来迎接亲朋好友 , 它的名字叫‘全盒’ 。盒子里分为多格 , 而这个装糖果的过程 , 广府人称之为‘砌’ , 每砌一格都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寓意 。”专门研究广府文化的民俗专家李敏仪说 ,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全盒一般会放入俗称“八甜”的各种用糖霜腌渍的蔬果 , 如糖莲藕寓意“年年有” , 糖冬瓜寓意“笑哈哈” , 糖莲子寓意“生贵子” 。
“那时每家每户过年前还会‘开油镬’‘架蒸笼’ 。”李敏仪介绍 , 广府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新年前三天不能开火做饭 , 所以年廿四就会煎炸贺年食品 , 如煎堆、油角、蛋散、糖环等 , 因为炸物能存放的时间比较久 , 即使不开火都可以食到年十五 。“炸物不仅香脆好吃 , 还寄托着广府人祈求新一年‘油水足’的愿望 , 所谓‘煎堆碌碌 , 金银满屋 , 油角弯弯 , 家财千万’ 。”而“架蒸笼”则是蒸糕 , 年糕、萝卜糕、马蹄糕 , 喻意“步步高” 。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南粤大地 , 凭着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广州 , 成为不少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地 。1984年 , 美国莫里斯公司在广州开发区设立卡夫食品有限公司 , 由此拉开了大型跨国公司落子广州的序幕 , 随后百事、可口可乐、明治等食品巨头相继在广州设立中国或区域总部 。
外企如雨后春笋般进驻之时 , 广深经济也迎来高速腾飞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 过年“开油镬”“架蒸笼”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 广州人的全盒内容开始发生变化 。
在广州友谊百货任职的陈倩婷回忆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广州友谊开出中国大陆开办第一家超市——广州友谊商店自选超级商场 , 进口零食陆续登上货架 , 进入寻常百姓家 。“过年是最重要的节日 , 那时全盒上总要放上几款进口的饼干糖果 , 拜年送礼定要送进口的曲奇或巧克力礼盒 , 成为了广州人的体面 。”陈倩婷说 。
“不过 , 进品食品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 总少了那么点年味 。”95后黄俊华是一位广告人 , 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仔 , 从小有进口零食相伴 。近年流行起的国潮文化对他冲击很大 , “以前觉得进口产品才是好 , 但这几年 , 国民品牌崛起 , 品类丰富 , 选择多样 , 觉得非常幸福和自豪!”
推荐阅读
- 爱心义诊“进家门”!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方浜村贴心服务暖民心
- 连烧数月难寻因 河南小伙肺毁损 医生耗时一个月摸到发烧“开关”小伙写千字长文妙语连珠谢医护
- 常敲“一氧化碳中毒”警钟 科学防范 温暖过冬
- 博爱县月山镇:凝心聚力改善人居环境 村庄“旧貌换新颜”
-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外”兼并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 夫妻“小别重逢”过后,男人会有这两个表现
- 新冠肺炎患者集中康复出院 “白衣战士”画新作:“相信阳光离我们不远了”
- 新春走基层丨杨国贵:“养牛倌”走上致富路
- 信阳浉河区:宜居环境助力幸福生活“节节高”
- 只想躺平?您可能是病了!“工作倦怠”正式成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