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混打”抗体高10倍?应对奥密克戎需要“混打”吗?( 二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对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从创新的角度 , 国家积极支持鼓励开展“混打”的研究工作 。中国生物开展了包括蛋白重组、mRNA等技术路线的多款疫苗的研发 , 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之间也开展了“混打”效果的研究工作 。如果在大范围人群中“混打”疫苗 , 需要遵循科学规律 。
“混打”前应做哪些研究?
相关专家表示 , 基于目前的政策法规 , 混打疫苗必须是获批上市或获得紧急上市许可的疫苗 。混打效果应在敏感动物上进行评价 , 而不应局限于中和抗体滴度的结果 。混打安全性必须进行评价 , 在具有资质的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平台上得到安全性验证 。
因此 , 混打与否仍需要更进一步的科研研究来验证 。王华庆此前也表示 , “后续会根据相关企业研究的序贯免疫结果来进行论证 , 提出相关建议 。”
疫苗产品在上市和使用策略 , 适应症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 , 需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申请时的要求严格执行 。如果实施“混打” , 需要通过提交材料、提出申请 , 经过审评审批获准上市 , 或者通过获得相关部门的紧急使用许可 。
应对奥密克戎 , 需不需要“混打”?
针对变异株 , 我国疫苗研发单位始终持续追踪 , 提前介入 , 开展研究 。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 中国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做好了包括灭活疫苗、蛋白疫苗、载体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前期技术储备和研究 , 部分企业相关前期设计已经开始了 。
“当出现新的大规模流行的变异株时 , 我们就会启用已经成熟的完备的技术体系 , 即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研发生产体系 , 很快完成应对变异株的新的灭活疫苗的研制 。”张云涛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2个月左右即可完成临床试验前的全部研究工作 。
由于奥密克戎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 , 是否会使得现有疫苗效率降低仍待进一步确认;一旦逃逸 , 将采用哪种策略 , 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
目前而言 , “混打”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 研发专门针对奥密克戎的新冠疫苗周期较短 。究竟是“混打” , 还是接种新疫苗?相关部门在评判时将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保护”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