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是如何引起的?附防控措施 怎么预防鹦鹉得鹦鹉热


鹦鹉热是如何引起的?附防控措施 怎么预防鹦鹉得鹦鹉热

文章插图
据浙江丽水疾病防控2021年10月5日消息 , 自9月上旬开始 , 丽水市中心医院和丽水市人民医院先后收治7例畏寒、发热、全身乏力症状病例 , 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而后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重症肺炎等,病程长,病情重,其中1例救治无效死亡 。
经实验室检测宏基因检测,确诊鹦鹉热病例6例,临床诊断1例,这也是丽水市首次报告鹦鹉热病例 。
一、何为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为鹦鹉病、鸟疫、饲鸟?。怯绅叙娜纫略逡鸬娜擞肽窈推渌锕不嫉拇静? ,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
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 。
二、鹦鹉热的病原体
【鹦鹉热是如何引起的?附防控措施 怎么预防鹦鹉得鹦鹉热】鹦鹉热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 同时含有 DNA和RNA,具有细胞壁和膜;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和特有的发育周期 。革兰染色呈阴性,在多种细胞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均佳,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可于-75℃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存活,但置于乙醚中30分钟、0.1%甲醛或0.5%的苯酚溶液24小时均可灭活,25%乙醇或40%甲醇均可直接灭活,加热60℃ 10分钟或37℃ 2-3小时可致衣原体丧失感染力 。
三、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受感染的鸟类(病鸟或外观健康的鸟) 。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 , 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 。鹦鹉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在初发患者死亡前的48h内,多严重咳嗽,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 , 可造成周围人员的感染 。
四、传播途径
因吸入被鸟类和家禽污染的空气而经呼吸道感染,这多发生于打扫禽舍、清理鸟笼或鸽舍中粪便,以及宰杀禽类、鸟类拔毛时;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这多发生于宰杀及清洗禽类,或被病鸟(家禽)或带菌的鸟(家禽)啄伤或抓伤也可感染 。
五、人群易感性
人类病例多为散发,家庭、宠物商店、鸟舍、鸟类展览厅和鸽舍有时会发生暴发 。人群普遍易感 , 病后免疫短暂且不完全 。老年人感染后病情较重 。没有证据表明有抗体的人具有抵抗力 。
六、潜伏期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7-15天 , 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 。
七、临床表现
鹦鹉热临床表现有多样性 , 可缓慢起?。?体温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但多为急性起?。呷取⒑?nbsp;, 伴相对缓脉 。有全身不适,疲惫无力,纳差 。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见的主诉,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痉挛和僵直可误诊为脑膜炎 。部分病例有鼻出血或斑疹 。约1周出现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谵妄、木僵、昏迷等 。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出现黄疸则为累及肝脏 。
恢复期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有时发生晚期并发症肺梗死,可造成患者死亡 。此外 , 还可能发生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黄疸性肝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均不多见 。
轻者体征很少 , 仅咽充血及肺部局限性细小湿啰音,重者可有肺实变体征 , 肝、脾和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
八、防控措施
1.开展健康教育
预防本病主要是勿与病鸟接触,进口的鸟类应检疫 。治疗可用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