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拆!这个大科学装置,撤了:光方案就写了十几个版本( 二 )
撤场任务团队成员笑称自己是“砸锅卖铁拆迁队”,但戏谑中却带着对实验站的不舍 。马骁妍告诉采访人员,在撤场过程中,他们尽可能地让实验站里的设备和材料得到再利用 。
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少设备材料派上了新用场 。比方说,电子学机柜和服务器,自动刻度系统,气体系统,水池内用于支撑光电倍增管的不锈钢型材,水处理系统里的通用脚手架等工装设备,以及机械加工设备等被运到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继续使用;所有性能完好的光电倍增管都被打包运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待被用于其他实验,性能损坏的管子则被留作科普展示;探测器中的液体一部分继续被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退役后,科研人员还利用这里的设备完成了两项研究工作 。撤场前,科研人员利用其中的一个探测器对江门中微子实验中的液体闪烁体进行了多项性能研究,确定了江门液体闪烁体的最终配比,并确定了液体闪烁体纯化的关键技术 。在撤场过程中,科研人员又利用两个探测器对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刻度系统进行了多项关键测试 。
“挺好的,一点都不浪费 。”马骁妍说 。
“感觉要崩溃了”
整个撤场过程中,令马骁妍最难忘的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工作——拆运大罐子以及资产处置收尾工作 。
八个大钢罐中,有两个要被运出实验站并送至位于河北的国家博物馆馆藏地和位于江门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 。科研人员必须尽可能保证这两个钢罐的完整性 。
这项工作可把马骁妍等人愁坏了 。实验站的隧道宽度和高度,是按照钢罐的尺寸配合建站时美方提供的的自动无人搬运车尺寸设计的,但撤场的时候,搬运车设备早已被美国收回 。工作人员四处调研后发现,国内类似设备功能性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罐子出不了隧道 。
无奈之下,马骁妍只好决定对钢罐“动刀” 。他们在调研后决定,只对钢罐切一刀 。为了让切割口尽可能不影响钢罐外观,他们还费劲周折寻找合适的切割方案和高水平的技师 。最终,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钢罐被横着拦腰切开,捐赠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钢罐被斜着45度角切开 。
文章图片
此外,撤场过程中还时常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比方说,面对要运走的“娇贵又值钱”的有机玻璃罐,司机担心路上发生破损,迟迟不肯发车;疫情期间,撤场人员以及运输车辆进出大亚湾核电站基地的手续受到影响,拆解和运输计划也被打乱 。
“到最后,所有人都感觉要崩溃了 。负责拆解的、清点资产的、设备处置的、运输的、后方负责协调的同事们一边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一边又十分焦虑 。有人开玩笑说‘拆得好烦,干脆直接拿水泥把隧道口一堵,多少年之后还能玩个寻宝’ 。”马骁妍笑着说 。
【科学探索|拆!这个大科学装置,撤了:光方案就写了十几个版本】崩溃归崩溃,玩笑归玩笑,撤场团队还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了撤场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8月31日,他们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的钥匙正式交还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所有人都松了一大口气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的撤场工作历时8个半月后,终于完成 。
采访人员手记:
当大科学装置走到生命尽头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开启过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高光”时刻 。
从2003年开始,它历经了4年酝酿、4年建设和9年运行 。2011年底,大亚湾实验正式运行取数,科研人员仅用55天的数据就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取得前所未有的精度 。这一发现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度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以及2019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等多个奖项 。
- 科学探索|科学家研发毫米级机器人 可实现人体内靶向给药
- 科学探索|野生蝙蝠被发现可在4年后识别跟食物奖励相关的铃声
- 科学探索|盘点大自然6种能使身体部位再生的动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 科学探索|科学家发现了本质上不会衰老的物种
- 科学探索|问天实验舱器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 科学探索|新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避免癌症的
- 科学探索|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被发现可以杀死耐药性细菌
- 科学探索|增材纺织法造出人工心室模型
- 科学探索|MIT团队找到改善工业沸水工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