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大国重器“中国天眼”( 三 )


概念是有了,下面就是怎么建设它 。在2006年的时候正式立项了,从1994年到2006年,经历了12年才把项目算是立项,可以开始建设了 。我们的建设单位是国家天文台 。科学目标主要是脉冲星、中性氢,还包括空间飞行器的测控等等方向的一些应用 。
但是当实际开始建设的时候已经到了2011年,即使在开始建设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选择地点,从1994年提出这种概念开始,南老师就开始了寻找能够建设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地方,当时他找到了遥感所的聂乐平老师 。聂老师是贵州人,所以他知道在云贵山区有很多的喀斯特地貌 。天然的喀斯特地貌,水会渗透到下面形成暗河暗流将水流走 。所以首先那个地方不会积水,还有,它会像一个个坑一样,望远镜建设的地方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坑 。
还需要一个很好的射电环境,那边的整个的电磁波的影响要对射电望远镜的影响比较小,本底噪声越低越好,这样相对来说就能探测更暗弱的信号 。我们观测的频段刚好是包括手机信号的频段、飞机的频段,各种各样的频段,非常尴尬 。就要找一个相对来说无人区的地方 。FAST在的这个地方,当时周边是非常荒凉的,只有12户人,离外面的最小的一个镇,建完路之后还得有十几公里,最早的时候连路都没有,贵州政府后来又建了很多的路,做了很多的基建,才能够开始建设射电望远镜 。
基于这些情况,得到了一个天然的大坑,减少了建设成本同时它有很好的射电环境,周围没有手机基站,五公里都是一个射电禁区 。同时它还有很好的一个地下的环境,这种地质环境能够让一些积水可以自动地渗下去,毕竟云贵那边的雨水也非常的多 。十几年我们找到了最完美的一个坑 。
CHINA|大国重器“中国天眼”
文章图片
在建设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问题 。有一个问题是可以将球面变成一个抛物面,但是现实太骨感了,怎么让它变?前期做了非常多的实验,考虑用怎么样的一个面板,三角形的、四边形的,来组成这样的一个球面 。还有中间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拉,是用一个钢性的连接还是柔性的连接等等不同的方式,包括从运动、动力学,还有控制、耗能等等方面,我们集合起来,最后选择了一个方案,柔性的方案 。就是现在看到的FAST方案 。建设了一个直径500米的圈梁,底下有50个柱子 。在这圈梁上面搭一个索网,等于是用一个大大的圈梁兜住了一个网兜,可以想象一个柔性的网兜变成一个球面 。底下在每一个球面的网兜的节点处,都有一个下拉索往下拉,下拉索底下还会佩戴一个促动器 。所以说,要用一个网兜的形式把它编织成中间都是三角形的形状,而每个三角形的各个节点的地方还会有很多的下拉索把它撑开 。当整个撑开,受力控制之后,就会变成一个球面,同时受力变化之后就会变成一个抛物面 。
这个概念说起来的话,就像这样子一个动图,看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在设计中又发现了,这样子的一个索网里面用到了6000多根钢索,每一根钢索大概11米的长度,需要在500兆帕的应力幅循环次数200万次才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但是在零几年的时候,这种标准是国际最高标准的2.5倍,没有任何一家厂家能提供这样的钢索 。在那个时候确实是非常犯愁的一件事情 。怎么办?我觉得特别真实的一个事情,很多大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同样见证着国家的制造能力的提升 。为了这个钢索,国内的厂家跟着我们一起做研发,实验了无数次的钢索,做了很多的实验,最后专门为FAST花了两年的时间研制了这样的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