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凭空制造淀粉:什么人,竟然破了十几亿年光合“铁律”

2015年初 , 还在国外访问交流的蔡韬接到了马延和的电话:“未来所里计划做人工合成淀粉的项目 , 凭空制造 。”“凭空制造?这可能吗?”他有点惊讶 。6年后 , 他们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通过复杂代谢途径的从头设计与精准调控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电/氢能驱动二氧化碳从头合成淀粉 。
作者 | 刘如楠
9月24日 , 这一研究成果于《科学》在线发表 。
科学探索|凭空制造淀粉:什么人,竟然破了十几亿年光合“铁律”
文章图片
从0到1  从无到有
淀粉作为一类重要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 , 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热量 。1万多年来 , 农业种植都是生产淀粉的唯一途径 。
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效率低、生长周期长 , 为了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 科学家探索出了杂交育种、模块育种、分子育种等办法 , 还建立了人工光合系统 。
“但这些都没有脱离植物本身的固碳模式 。就像是跑得再快 , 本质上还要依靠双脚 。能不能跳出这个模式 , 造一辆汽车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人工合成淀粉项目首席科学家马延和说 。
与此同时 , 我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巨大 , 而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所需物质是摆在所有科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
“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 一听说这个项目 , 即便是领域内的知名专家也纷纷摇头 , “植物的光合作用已存在十几亿年 , 至今还未完全弄清楚系统机制 , 你们能从头合成”?
大家的质疑不无道理 , 这是从没有人做过的事 , 翻遍所有文献库 , 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合成路径、研究方法的线索 。
2018年7月24日下午 ,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副研究员、人工合成淀粉项目经理蔡韬在实验室楼上的会议室里 , 准备参加中科院重点项目阶段评审会 。
自立项以来 , 他和同事已试验了两年多 , 尝试了无数次 , 但都以失败告终 , 眼看着为期3年的项目就要完结 , 他们的压力积攒到了最大值 。
3点多钟 , 蔡韬接到了实验室技术员乔婧发来的一张照片 。照片中并排的3个试剂管 , 中间的碘溶液呈淡淡的蓝紫色 , 与左右两边的无色和深蓝色状态对比明显 。
“两边的是对照组 , 中间的是最新一次的试验结果 , 与碘溶液反应变蓝 。”乔婧说 。
蔡韬立即打电话确认 , 得到肯定的回复后 , 仍不放心 , 一路小跑至实验室 , 直到亲眼见到试剂管 , 他才抑制不住地喊道 , “太好了!太好了!我汇报时终于可以说‘制造路径全线打通’ 。”
技术员孙红兵记得 , 那天大家都很开心 , 蔡老师一改往日的严肃 , 脸上挂满了笑容 。
“相当于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 。”“那真是我见过最美的颜色 。”蔡韬对《中国科学报》采访人员说 。
至此 , 人工合成淀粉正式迈出了“从0到1”的一步 , 人类对于生命科学的认知边界又拓宽了一点 。
迷宫寻途  从有到优
成功的喜悦抹平了此前所有的遗憾 , 以至于他们在讲述研究历程时 , 会下意识地将前期困难一笔带过 。
可最初接到这一项目时 , 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能做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