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揭开埃博拉病毒“复制机器”的面纱( 二 )
那么,L-VP35聚合酶复合物如何介导这一功能呢?研究团队在原子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
入微:揭开“共舞”机制
通过深入观察,研究团队对聚合酶复合物的动态构象变化有了微观水平的了解 。
作为病毒“复制机器”的核心,聚合酶在生成子代RNA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构象变化,从而促进产物顺利合成,其中最重要的构象变化是从起始态到延伸态的转变 。
此前的研究表明,聚合酶从起始状态进入到延伸状态时,酶活中心的两个关键结构元件——启动环(priming loop)和支撑螺旋(supporting helix)必须发生巨大的构象调整,才能保证产物链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延伸 。否则,就会与产物链发生空间位阻 。
研究者通过改变冷冻电镜的制样条件,捕捉到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处于延伸状态时的精细结构 。他们发现,在处于延伸构象时,启动环完全缩回到加帽结构域,而支撑螺旋也会远离聚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为模板/产物双链RNA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延伸 。
那么,病毒VP35蛋白如何与L聚合酶“共舞”呢?
研究发现,在病毒复制过程中,VP35会像“桥梁”一样,起到连接L蛋白和病毒RNP的功能 。“当L聚合酶进行病毒基因组复制时,是以螺旋形的RNP为模板,而不是以裸露的RNA为模板,这时VP35主要行使的是分子伴侣功能,介导L聚合酶以RNP为单元进行复制 。”施一说 。
他向《中国科学报》解释,VP35四聚体除了中间的寡聚化结构域,两头分别有四个N端(氨基端)结构域和四个C端(羧基端)结构域,其中一个C端结合到L蛋白上,进一步稳定L聚合酶与VP35四聚体的结合,同时另外七个端会像“八爪鱼的触角”一样,帮助L聚合酶在RNP结构上发生滑动,以及结合单体状态下的病毒RNP蛋白,阻止其与宿主RNA发生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保证单体NP蛋白能够用于子代RNP的生成 。
“如果没有VP35,L聚合酶蛋白就没法进行基因组复制和转录过程 。”施一表示,如果能够阻断L蛋白和VP35的结合,病毒将无法复制 。
洞见:指导药物设计与优化
开发能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的小分子药物一直是国际热点,也是难点 。
施一表示,了解L-VP35复合物相互作用界面的分子细节,为进一步开发靶向聚合酶的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以及重要指导信息 。
据介绍,埃博拉病毒聚合酶活性结构域和加帽结构域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狂犬病毒(RABV)等其他(基因组)不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聚合酶结构相似,说明这类病毒聚合酶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保守性 。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指出,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N端结构域区域具有一个丝状病毒特有的插入结构域,并在埃博拉病毒聚合酶发挥活性时是必不可少的,可成为潜在的抗病毒药物研发靶点 。
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还对百年老药苏拉明体外抗埃博拉病毒活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 。
苏拉明是20世纪初由德国化学家保罗·埃利希首次分离出来的一种无嗅、无味的白色粉末,可溶于生理盐水中,后来被发现可用于治疗多种寄生虫病,从20世纪20年代初被广泛用于治疗非洲昏睡病和盘尾丝虫病等寄生虫病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苏拉明具有抗新冠以及癌症活性 。前期初步研究提示苏拉明也具有抗埃博拉病毒活性,但其作用机制不甚清楚 。
研究人员通过体外酶活和细胞复制子实验,发现苏拉明能有效地抑制埃博拉病毒聚合酶活性,并进一步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与苏拉明的复合物结构,揭示苏拉明是通过结合在聚合酶的NTP进入通道,阻碍底物进入酶活中心而发挥抑制作用 。苏拉明药物与L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节,为进一步改造和优化苏拉明药物提供了关键参考信息 。
- 科学探索|唐代舞马雕塑的装饰流苏是否是真实的?科学家揭开1300年前的谜团
- IT|不仅仅是沙漠尘埃:研究称人为的空气污染影响中东地区的健康和气候
- VR|火星尘埃能3D打印成火箭部件
- 科学探索|NASA发射了一个强大的新仪器来研究地球尘埃
- 科学探索|啄木鸟“咚咚咚”却不会脑震荡之谜揭开
- 科学探索|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从太空尘埃中揭示宇宙的巨大秘密
- 科学探索|哥白尼哨兵2号《太空探索地球》系列:加那利群岛的富埃特文图拉和兰萨罗特岛
- 科学探索|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在深空探索的首批目标已被揭开
- 科学探索|科学家揭开神秘的爆炸性射电暴的起源
- 科学探索|科学家认为航天器在旅行中注定要被太空尘埃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