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斌酱|“太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太岁”的生长违背了自然规律?( 二 )


它形色各异 , 牛心和猪肝是它常见的形状 , 白、灰、黄、紫、褐是它常见的颜色 。 唯一相同的特征是“眼睛” , 即“一目” 。
与其说是眼睛 , 不妨说它是一个黑如眼膜的孔洞 , 关于这只“眼睛” , 有很多说法 , 可分为“明眼”和“暗眼” 。 明眼是我们看到的部分 , 是睁着的 , 能入药 。 暗眼是藏在里边 , 闭合状态 , 是凶兆 , 恶气聚集 , 不可触碰 。
在我国 , 太岁主要分布在以西、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 , 它的生命力极强 , 常见于土壤中 , 也可在水中和岩石上生长 , 因此可分为土太岁 , 水太岁和石太岁 。
它是怎么形成的?从发现的土太岁中 , 它们都长在20米至150米的土层中 , 任何环境下都可能存在 , 全球均有分布 。 可能报道得少 , 导致很多国家不认识 , 即使挖出来 , 也当做不明物体扔了 。
水太岁常见于深山老林和人烟稀少的地方 。 空气好 , 环境佳 , 水质清澈 , 是太岁生长的有利条件 。
石太岁常见于深山的地底下 , 一般在1000~2000米的岩石内部 , 如果不是采矿 , 根本不会有人发现它 。
同时 , 史料有记载 , 太岁是和木星运行方向相反且速度相同的一个天体 , 太岁到了哪个方位 , 哪个地方的地下 , 就会有肉状的东西长出来 , 这就是太岁的化身 。
民间素有“太岁头上动土 , 大运压三年”的说法 , 意思是说 , 惊扰了太岁 , 就要遭到天谴 。
太岁的生命演化进程也很有意思 , 是一个三岔口形式的存在 。
往左 , 是它的真菌特点发挥作用 , 会让它朝植物界发展 。 往右 , 是它的原生动物特点发挥作用 , 会让它朝动物界发展 。 杵在原地不动 , 太岁就朝真菌方向发展 。
如果三个岔口都不适宜生长 , 它就会进入休眠期 , 一旦哪个岔口有适合它的环境出现 , 它就会醒来 , 朝适合的方向生长 。
这种游离在三界以外的生命体 , 即使在显微镜下 , 都观察不到细胞结构 , 颇具神秘色彩 。
从古至今 , 太岁具备哪些神秘色彩?在太岁体内 , 含有丰富的核酸、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物质及微量元素 , 这些营养因子 , 可以刺激动物细胞增长 , 在世间 , 太岁一直受人们追捧 。
以我国为例 , 早在4000年前 , 就有太岁的相关记载 。 到了先秦时期 , 在《山海经》中就有对太岁的详细描述 , 比如“食一片复一片” , “食之尽 , 寻复更生如故”等说法 。 更有道 , 周商王朝的尧、舜、禹等帝王的长命百岁 , 就是因为他们吃过太岁 。
可见 , 在古代 , 太岁不但能吃 , 还有再生的功能 。 也有古人说道 , 太岁还是长生不老药的药引子 , 长期食用有“轻身不老 , 延年神仙”的效果 。
秦始皇嬴政估计是《山海经》的书迷 , 当看到太岁可以助他长生后 , 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 加上徐福的忽悠和煽风点火 , 他把徐福派出去出差 , 走遍了东南西北 , 还出海到了蓬莱、瀛洲等地 , 只为帮他找寻长生不老药 。 据说 , 这仙药就是太岁 。
后来 , 汉武帝也看过《山海经》和汉初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 , 吃太岁能长生的想法 , 和秦始皇如出一辙 。
到了明朝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把太岁描述为肉灵芝 , 是上品药物 , 有出奇的药效 。
即使到了现代 , 对太岁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 , 不过科学家普遍建议 , 太岁由三菌(细菌、真菌、粘菌)构成 , 成分复杂 , 只可观赏研究和收藏 , 不可贸然食用 。 但外国学者 , 早已把太岁定义为“免疫之王” 。
现实中 , 每发现一次太岁的身影 , 都能引起不小的轰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