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人类为什么最聪明?剑桥大学团队发现关键线索
在万千生命中,人类有着独一无二的认知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比所有其他生命都更加聪慧?这个问题充满了无尽的魅力,也吸引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 。而现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提供了全新的观点 。
文章图片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的理论认为,大脑是一个分布式信息处理系统:由紧密相连的不同“元件”,也就是大脑区域构成,而这些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交互,则是通过输入和输出信号系统来实现 。
但这只是答案的一部分 。在最新研究中,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将脑区之间的信息处理分解为两类 。这时,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的差异,就部分解释了人类与众不同的认知能力的来源 。
【科学探索|人类为什么最聪明?剑桥大学团队发现关键线索】让我们首先来看前文提到的第一种信息处理方式 。这种方式存在于处理听觉、视觉与运动等信息的功能区,这些脑区依靠严格的输入与输出方式交换信息,这种方式确保了信息可重复、可靠的传输 。
以视觉为例,我们的眼睛接受到信息后,会将信息传至大脑后端的枕叶区域 。但两只眼睛提供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的,也就是说,大脑相应区域收到了大量“冗余”的信息输入 。比如说,你只用左眼看见了一棵树,换成两只眼睛,看见的依然是一棵树 。这种处理方式就被命名为“冗余”(也称“分享”)信息处理 。
冗余的存在显然是有意义的 。它确保了信息的可重复性与可靠性,即使一只眼睛的信息出了问题,另一只眼睛也能将信息传给大脑 。这种能力对于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域间的连接有着固定的线路,就如同需要电话线的座机 。
但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在想:两只眼睛看见的信息可不全是冗余的 。这正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种情况 。某些类型的视觉信息需要两只眼睛协作才能接收到 。例如,一只眼睛能看见一棵树,但要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则需要来自两只眼睛的信息 。
这就是不同于“冗余”的第二种信息处理方式:“协同”(或“互补”),即大脑不同区域构成的网络,实现了更复杂的信息整合 。
文章图片
这种协同处理在支持更复杂认知功能(例如注意力、学习、工作记忆、社交等)的大脑区域中最为普遍 。如果说“冗余”处理方式是座机,“协同”方式更接近于移动电话 。协同作用大量发生的区域,包括皮层前部与中部,这里整合了来自不同大脑区域的信息 。因此相比于感觉与运动功能区,这些区域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连接更普遍、高效 。
那么,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比重差异,是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因素吗?
研究团队利用人类与灵长类近亲的脑成像与遗传分析结果,分析了协同这种通过复杂网络来构建信息的能力,在人类和灵长类近亲中是否不同 。
在脑成像对比中,研究团队的一个关键发现是,协同信息处理方式在人类大脑信息中的比例要高于猕猴大脑 。而人类与猕猴的大脑对冗余信息处理的依赖程度相似 。
文章图片
此外,这项研究还特别关注了两者在前额叶皮质区域的差异,这里是支持高级认知功能的脑区 。研究显示,猕猴的前额叶皮质脑区中,冗余信息处理更为普遍;而人类则是协同信息处理占主导地位 。
- 科学探索|科学家研发毫米级机器人 可实现人体内靶向给药
- 科学探索|野生蝙蝠被发现可在4年后识别跟食物奖励相关的铃声
- 科学探索|盘点大自然6种能使身体部位再生的动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 科学探索|科学家发现了本质上不会衰老的物种
- 科学探索|问天实验舱器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 科学探索|新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避免癌症的
- 科学探索|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被发现可以杀死耐药性细菌
- IT|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全长结构首次测定
- 科学探索|增材纺织法造出人工心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