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卷|创作谈|161.6米的黄河长卷如何绘就


长卷|创作谈|161.6米的黄河长卷如何绘就
文章图片


长卷|创作谈|161.6米的黄河长卷如何绘就
文章图片


长卷|创作谈|161.6米的黄河长卷如何绘就
文章图片

黄河长卷局部:错鄂龙羊峡
□ 本报采访人员 田可新
实习生 孙雅乔 刘瑞琪
黄河自古以来便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绝佳对象 。以黄河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持续诞生了大量经典之作,展示了大河的壮阔、文化的深厚 。近年来,这类创作更是掀起了新的高潮 。日前,“黄河——王克举”美术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一幅161.6米恢弘油画长卷,全景式、多角度地展示了黄河或质朴,或厚重,或瑰丽的多个侧面 。这幅作品广受关注,得到业内高度评价的同时,还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
“一笔笔从黄河的源头画到黄河入海口,我将心中的黄河镌刻在画布上,每一笔都充满憧憬,就像藏民匍匐在长满草丛的路上……那是一种朝圣的感觉 。”长卷作者、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说 。
“游观”引领“沉浸”
160多米长卷如何绘就?王克举告诉采访人员,他构思10年,用了4年时间,驾车超过4万公里,跨越沿黄九省(区),36个景别共101单幅画面都是现场完成的即兴创作 。年过六旬的他,就这样自黄河发源地一路画到入海口 。“黄河流域的地理风貌粗犷、苍茫,特别适合用油画来展现 。而在西方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的写意特征,更能展示一条中国人心目中的黄河 。”王克举说 。
在这幅长卷中,王克举借用了移动视线的方式,将中国绘画的意象性和油画写生的焦点透视进行了有机结合——每个场景的视角都在跟随景别需要而上下左右变换,时而仰视,时而俯视,这种“游观”的空间观念,对于观众而言,会不自觉地产生“沉浸式”的绝妙欣赏体验——由《星宿海》开始,画家用苍莽而舒缓的节奏拉开帷幕,呈现了黄河深沉神秘的源头;紧接着,《扎陵湖》《鄂陵湖》《果洛草原》《阿尼玛卿雪山》徐徐展开,王克举以线条驰骋表现水流的轻重缓急,以色彩明暗冷暖丰富画面节奏,从涓涓细流汇为银海微澜,再到水银泻地般地穿越峡谷,构成飞流夹巘之壮景;从《贵德丹霞》《冰凌丹霞》开始,画面色调逐渐由冷变暖,深沉的蓝黑色与朱红色、深红、赭石,构成了自由而跳跃的节奏,与静静的长河相望;继续向前,《壶口》《三门峡—小浪底》陡然出现,黄河以撞击天地之势发出巨龙般的吼声,恍然间如临“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境界;转而入《豫鲁大地》《泰山·黄河玉带》《鹊华春色》《齐鲁大地》,黄河又尽显母亲般的慈爱祥和,稻谷肥硕、草木幽香、晴空浩然,终而入海;在《黄河》的终章,色彩的运用被发挥到了极致,玫瑰色、橘黄色交织而成的绯红色巨流,缓缓涌入湛蓝澄明的大海,满目光华,预示着母亲河更加美好时代的到来……长卷带来的丰富画面与情绪的跌宕,超出了“图像”营造的艺术范畴,俨然是一部交响诗,以丰富的音色和节奏的起落,糅合景色的绝美与人文的感怀,吟唱出激昂的诗篇 。
“我从黄河的源头画到入海口,越发觉得黄河的伟大与不朽 。虽然我画的是一条自然的黄河,但在我的内心里,它始终是汹涌澎湃的,所以我要把整条黄河画得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不过,画到家乡山东段的时候,广袤的大平原上,黄河已经没有了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我便在画那些庄稼的时候,也让它们像黄河水一样,呈现汹涌澎湃的状态 。”谈起创作心得,王克举说,“黄河从上游到下游,河道基本上是被镶嵌在峡谷之间,中上游除壶口外,基本上没有河水奔腾的展现,小浪底是我后期有意增加的一段,放大了翻滚汹涌的河水,用以增加汹涌澎湃的气势 。壶口是我画黄河的开端,为的是给整条黄河的创作定下一个气势磅礴、波涛汹涌的基调 。小浪底是整幅作品的收笔之作,画到这里的时候,我异常地兴奋,画得特别快,也特别爽 。笔法来自于我被小浪底放水冲沙的那种气势震撼后的抒发,当然画的时候也需要同样的激越,这种激烈的感觉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当时汹涌澎湃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