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的防治技术,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和繁殖习性

棉铃虫的防治技术,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和繁殖习性

防治棉铃虫可以采用秋耕冬灌,降低越冬虫口基数,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每天早上抽心叶,消灭成虫 , 减少虫源 。适当控制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 , 防止棉花徒长,降低棉铃虫危害 。在棉田放置杨枝诱捕蛾是有效的方法 。还可以使用药剂防治的方法 , 棉铃虫防治以生物性农药和天敌杀伤小农药为主 。
棉铃虫的防治技术,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和繁殖习性

文章插图
一、危害特征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的蛀牙害虫,主要吃蕾、花、铃,也吃嫩叶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 , 取花蜜 , 有趋光性 , 卵分散在棉花的上部 。幼虫5-6岁,初龄幼虫吃嫩叶,然后为害蕾、花、铃,从基部进入蕾、铃,在里面吃,可以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的苞叶张开脱落,容易被蛀青铃污染而腐烂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为夜间和早晨,此时施药易接触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
二、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每年发生3-4代 , 长江流域棉区每年发生4-5代,育蛹在土中越冬 。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顶部 , 第三四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 , 被危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第四、五代幼虫除了危害棉花外,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的主要害虫 。
三、繁殖习性
1、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蛹在寄主根际附近的土中越冬,次年春天陆续羽化产卵 。第1代往往对西红柿、豌豆等作物造成伤害 。第2代以后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 。
2、成虫白天生活在叶背和阴凉处 , 黄昏开始活动,吸收植物花蜜补充营养,飞行力强,有倾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柔软性 。卵分散在寄主的嫩叶、果柄等,雌性一般产鸡蛋900粒以上,最多可达5000多粒 。
3、初孵幼虫当天生活在叶背上,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伤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成2龄,开始吃花、嫩枝、嫩蕾、果实,转株伤害,每只幼虫可以吃3-5个果实 。
4、4岁以后是暴食阶段 。老熟幼虫进入土深5-15厘米作为土室化蛹 。
四、防治技术
1、秋耕冬灌:秋耕冬灌可降低越冬虫口基数,秋天棉铃虫危害重棉、玉米、西红柿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田埂,破坏越冬场所 , 提高越冬死亡率 , 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
2、人工捕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生活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早上抽心叶,消灭成虫 , 减少虫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 , 有利于棉田生态的改善 。
3、加强管理:适当控制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 , 防止棉花徒长,降低棉铃虫危害 。棉铃虫产卵期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雾,具有叶面施肥的效果,可以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 。及时敲整根树枝,把树枝叶从田外销毁,消灭棉铃卵和幼虫,减少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
4、杨枝诱捕:用棉铃虫成虫对杨叶挥发物有倾向性和白天隐藏在杨枝内的特征,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放置杨枝诱捕蛾是有效的方法 。每亩6-8把 , 日出前捉蛾子捏死 。高压水银灯和频振式杀虫灯的诱导蛾具有诱导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征,应在棉铃虫再发区和羽化高峰使用 。
【棉铃虫的防治技术,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和繁殖习性】5、药剂防治:棉铃虫防治以生物性农药和天敌杀伤小农药为主,二代棉铃虫20%灭绝多威乳油1500倍 , 三四代每亩48%毒死螨乳油50-60毫升喷水50-60公斤 , 三四代棉铃虫防治期间棉株高,产卵分散,喷雾应掌握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 , 棉叶正反面、顶尖、花、蕾、铃均匀保证药效,注意轮换用药和交替用药 , 遇雨要及时补喷 。

    推荐阅读